激光冲击波机理及其在皮肤给药中的应用综述(13)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物理论文 >

激光冲击波机理及其在皮肤给药中的应用综述(13)


另外,张建华的研究发现压敏胶作为经皮给药系统中较为理想的经皮释放用胶粘剂基质,往往既要起到药物及促透剂等的载体或储库作用,还要兼具使经皮给药系统紧密地粘附于皮肤表面的压敏粘附作用,是经皮给药系统中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高分子压敏胶的多层次性结构,比如结构单元组成、分子链长短和形态、侧链、聚集态结构、交联网络结构等,对粘附性以及药物的负载、释放和稳定性有很大的影响,其结构的调控非常重要[33]。
4.1.11 中药透皮给药
    祖国传统医药中的黑膏剂就是透皮给药的剂型,但多发挥局部治疗作用。国内医用贴膏现主要为橡胶膏剂,它有很多缺点:粘度、剥离强度过大,疗效低,易发生过敏反应等。近年来借助国内外新材料、新技术,中药透皮给药的研究逐渐增多,且多以高分子材料为基质,发挥全身治疗作用。青蒿琥酯、补骨脂素、磷酸川芎嗪等药物的透皮实验研究,不仅对其透皮吸收的规律及释药机制进行探讨,还对接收液的筛选、透皮促进剂的选择等方面进行了考察。
对于透皮贴片的给药部位,中药也有其独特之处。脐部透皮给药,按中医经络学理论,脐联系于全身经脉,通过各经气之循环,交通于五脏优尔腑,药物通过脐部吸收,可直达病灶而发挥治疗作用。现代医学也证明脐部给药更易于药物吸收,易于提高生物利用度。有人研究表明,药物经脐部给药的生物利用度是前臂给药的1~6倍。据此开发TTS制剂贴于脐部也许能够达到更好的疗效。
4.1.12穴位透皮给药
穴位透皮给药是将药物制成特定剂型,作用于某些穴位,利用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和药理作用,从而达到调整机体和治疗疾病的方法。刘建平等研究穴位对氨茶碱经皮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肺俞”和“膻中”给药后皮肤电阻较低,氨茶碱透皮浓度较高[34]。
4.2各种方法的联系和互相渗透
4.2.1离子导入法和电致孔法
一般皮肤上电压降小于100 V时,主要是离子导入,当大于100 V时,电致孔为主。离子导入主要作用于药物,药物透皮的动力主要是加在皮肤上的电压降。而电致孔法则直接作用于皮肤,在脂质双分子层上形成暂时的孔道,引起皮肤渗透性的增加,药物通过这些孔道扩散透皮。离子导入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如低密度电流,长时间应用)也存在着相当比例的电致孔现象,成为离子导入的第三种转运机制。同样,电致孔过程中,荷电分子也受电场力作用,产生电泳现象。离子导入过程中,药物转运的通道主要是通过皮肤上已经存在的通道如皮肤附属器和固有缺损等细胞间脂质通道,电致孔现象只是第3种通道。而电致孔中,药物转运通道主要是通过在角质层细胞间脂质和角化细胞膜产生新的孔道进行转运。在离子导入前,先加一个电脉冲,可以大大缩短离子导入的起效时间,并增加离子导入透皮给药的效率,电致孔与离子导入在促进药物透皮吸收方面互为补充协同作用。
4.2.2电致孔法与超声波法
最新报道,超声波能够增强电致孔的促渗效果。超声波能通过空化作用引起皮肤角质层脂质结构排列有序性降低,渗透性增加。另外,超声波也能引起对流转运。超声波法与电致孔法的作用机制不同,两者并用产生协同作用。Weaver选择钙黄绿素和sulphorhodamine作为模型药物,超声波应用条件为:超声能量1.4 Wcm-2,频率1 MHz或3 MHz;电致孔条件为:脉冲电压20 V到150 V,脉冲时间1 ms,指数衰减波形脉冲。结果表明:超声波本身不影响两种模型药物的透皮流量,但两种方法并用后增加电致孔法的稳态流量,钙黄绿素流量比率为2,sulphorhodamine为3;并用后钙黄绿素达稳时间从单独电致孔的15 min缩短到并用后的9 min;sulphorhodamine在低于某脉冲电压时流量增加为零,超过该阈值后,其流量随电压线性增加;并用能够降低阈值,从电致孔的(53±3)V降至并用后的(46±3)V,在相同脉冲电压下,并用后药物流量大。超声波的空化作用与超声频率成反比,当超声频率>2.5 MHz时无空化作用,所以,当超声频率为3 MHz时,超声波不影响电致孔透皮给药。sulphordamine荷电量较calcein少,超声波引起的对流影响相当大。所以关闭电场后,流量不马上降低,但关闭超声波后,流量迅速降低,而calcein在关闭电场后,流量即迅速降低,表明calcein的转运以电场作用为主,而sulphordamine转运,对流起着相当大作用[35]。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