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静静的顿河》中葛利高里的“局外人”形象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论《静静的顿河》中葛利高里的“局外人”形象

[摘 要]:《静静的顿河》中的主人公葛利高里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很有个性的人物,他在动荡的历史年代走着一条独特、坎坷的人生道路,融不进时代的洪流中,最终被时代抛弃,成为没有归属的“局外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时代的斗争环境过于残酷,另一方面则是葛利高里自己内心无法和解的冲突。这两种不可调解的冲突让葛利高里精神不断萎靡,直至精神死亡。29627
[毕业论文关键词]:《静静的顿河》 葛利高里 局外人 环境 悲剧冲突
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中的主人公葛利高里•麦列霍夫,本文称他为动荡年代的“局外人”,“局外人”一词取自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存在主义小说《局外人》,这部小说中局外人所传达的是:“大部分人总是表里不一,他们做的往往并非他们内心真正渴望的。他们都有一种群居意识,惧怕被疏离与被排斥,惧怕孤单无依靠。”[1]但是莫尔索却有意无意地要跳出这个世界的既定模式,保持和芸芸大众的距离,完全遵照内心本性,做一个冷眼旁观、我行我素的局外人。而葛利高里有意疏离时代或被时代疏离的一面与莫尔索的“局外”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所以本文借助“局外人”一词来帮助理解葛利高里的独特性。
本文将从两方面对这个人物的特殊性也加以阐述,一方面是葛利高里成为“局外人”的表现,另一方面则探究它的成因,而对于成因的论述,本文是从黑格尔的悲剧冲突理论出发进行讨论的。
一、成为“局外人”的表现
葛利高里•麦列霍夫,作为这部书的主人公,他之所以在挂满人物肖像的小说长廊有一席之地当然是因为他的独特之处,而这个独特性的显著体现就是:他几乎具备所有美好的人性,但却与所有人都格格不入。“更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这种格格不入并不是体现在生活各处,它似乎只在适当的时候也就是考验人性的时候才突显出来。”[2]
在战争发生之前在村子里,他是个无忧无虑的乡下小伙子,淳朴勤劳,自由自在。农忙的时候就干干农活,闲下来就去钓鱼或者和朋友们去游戏场,生活既平静又满足。葛利高里是顿河的儿子,他热爱顿河草原的生活,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当阿克西妮亚怂恿他和自己私奔逃到矿山的时候,他说“这怎么行,离开土地我哪里也不去,这儿是草原,喘个气都痛快,我不离开村子,我哪儿也不去”。[3]他对家乡的依恋贯穿作品始终,不管是在战争中还是出逃,他的心里始终放不下顿河、草原、土地、家人,以至于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回去。战争发生后,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战争的残酷性和无理性让他开始思考一些从未想过的东西,比如战争有什么意义?人为什么要相互残杀?要建立什么样的政权?这些从未涉及自己思考领域的问题让他越想越困惑,他“以一个哥萨克农民而且是尚未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思考这些在别人看来显而易见的问题,就像小孩思考大人的问题一样,不可能得到满意的答案” [4]。所以他有些时候只好不心安的随波逐流,带着疑问往前赶路。
这种对战争、人性、对阶级斗争的困惑逐渐让他与自己周围的环境疏离起来,他怀疑自己在做的事情也怀疑别人在做的事情。他周边的人总是欣然接受一种或另一种思想,对自己的信仰基本上不再怀疑或改变。如他的哥哥彼得罗坚持哥萨克自治,他的好友科舍沃伊自从加入红军后也没再动摇过。“葛利高里不同,他总是以自己的价值尺度去判断别人传输给他的信仰,一旦有违自己的价值尺度,那么这个信仰也就不再称为信仰,而他的价值尺度基本上是以人性或人道主义为前提的。”[5]他在革命与反革命之间,在红军与白军之间徘徊,拿不定主意谁是对的。每当对一个政权开始死心塌地的时候,这个政权却出现了让葛利高里失望的东西,这些东西是他善良正义的性格所容忍不了的,所以就只能选择离开。但到了另一边这种失望依然存在,于是他只好在还没想清楚的情况下又浑浑噩噩地回到原来的一方。短短的四五年间两次参加红军,三次投身反革命叛乱,这让他疲惫不堪。虽然在白军彻底失败乘船向克里米亚溃逃的时候,葛利高里放弃逃走的机会坚定的加入了红军,似乎终于想通了自己的道路,但是地方红色政权极左思想容不下他,让他只好出逃落入匪帮,最终没有结果。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