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筹河篇》研究+文献综述(3)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魏源《筹河篇》研究+文献综述(3)


明朝初年,因沿袭旧制度,治河没有专门的官员。到了成化七年,命王恕为工部侍郎,总理河道。总河的设置,就从王恕开始。这同时也说明明朝比前朝更加专注对黄河的治理,。明时对于黄河治理的方法研究也很多,特别是在潘季驯四次治河之后,例如张企程、杨一魁等人都对此有很多的看法,在总结潘季驯治河的基础上,对他的治河方法加以深刻批评。这些辩事者既有专职,言论也有头绪,按理来说治河的方略也应该是跟着进步的,结果却不以为然,就连提出的计划无非都是搬演着就时的那一套方法。潘季驯的治河理论,尽管不是无懈可击,却向来被清人推崇,因其治河必有可借鉴的地方,只是不能彻底治理偌大黄河频繁的历史变迁。可想而知,面对黄河,是没有仅靠一种方法就能治理得好的,也没有找到治理黄河能一劳永逸的方法。
明代时河患依旧是十分严重的,而河道变迁愈加地频繁,当时的潘季驯能针对黄河乱流的情况,以此躬身力行于采用束水攻沙的办法来实现他的理论,这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但是,潘季驯依旧局限于河南以下的黄河下游一带的治理,忽视中游地区泥沙的来源区的治理,治河不求去治理根本和源头,势必不能有多大的成效。泥沙来源问题不从上中游加以治理,而仅仅只靠束水攻沙的措施,想要把全部泥沙输送入海是不可能的,这当中必会有一部分泥沙淤积在下游河道里,造成之后河水泛滥等问题。在潘季驯治理黄河后,仍然不能解决局部决口改道的问题,也没有得到当初蓄淮刷黄的效果。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黄河夺淮入海造成的。明显的黄强淮弱,流入淮河造成淮河流域的淹没面积不断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地扩大,将成为威胁泗洲以及明祖陵安全的隐患。由此可见,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潘季驯等所采取的黄河治理措施,在明清时期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来解决黄河带来的危害问题。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