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战略研究(2)
时间:2018-11-16 10:24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我国商业银行虽然在国内的金融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仍然不高。要想使得我国商业银行能在国际市场上拥有竞争力,就要从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现状出发,从中发掘出中国商业银行在国际化进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同时,要借鉴世界著名跨国银行在国际化发展中的经验。把消费者的需求作为服务标准,在保持自己优势的基础上,总结出我国商业银行应采取怎样的国际化发展战略,才能提高国际竞争力,全面进入国际化发展。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中国商业银行不仅能够筹集到供国家经济建设的资金,还能实现资金的分配,是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而且能够管理和监督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从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率。而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不仅能增加中国的收入,还能提升中国的综合国力,增强中国在世界上的竞争力。所以中国商业银行在国际上的发展状况对本国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商业银行在国际化进程中要如何进行发展,才能更加壮大,是我们要研究的目的。中国商业银行要发展就要走出国门,我们不光要在中国银行市场上与其他国家的银行进行竞争,还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与其争夺市场。所以,中国商业银行要实现国际化,就要结合自己的发展状况,结合各国国情,寻找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 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提供思路与方法,去寻找一种属于我们的发展模式,从而使得中国商业银行在国际竞争中更有优势,同时能够带动我国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提升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2 商业银行国际化相关理论 2.1 商业银行国际化的概念 世界各国学者对银行国际化概念的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认为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是一个动态过程,是指银行经营的业务范围是面向世界的,银行在国外建立分支机构,它的经营从国内发展到国外、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还有一些学者认为银行国际化是一种经营状态,指银行的经营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和组合,主要包括客户的跨国选择、产品的跨境销售、资本的全球配置、资金的跨国流动等。 本文研究的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更偏重于第一种观点。即中国商业银行如何完成国际间的金融业务,如何在国外建设分支机构,实现中国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 2.2 商业银行国际化动因理论 商业银行国际化动因理论主要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比较优势理论,这种理论是大卫•李嘉图提出的,记录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这本书中。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是论述国际化经营的最早理论。罗伯特•阿尔伯(R.Z.Aliber)将比较优势理论和银行业国际化联系起来,他认为如果一个银行的效率高,那么这个银行在国际化发展中具有更大的比较优势。而一个银行的效率高低是由它的存贷利差决定的,存贷利差大说明银行效率低下。各个国家要素的差异导致了银行存贷利差的不同。而不同的存贷利差的结果就是银行国际化。 第二个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动因理论就是内部化理论。内部化理论是由英国学者巴克利(Peter J•Buckley)和卡森(Mail C•Casson)提出的,他们认为由于市场是不完全的,导致了企业在市场上的交易成本比在企业内部进行交易的成本高。所以企业为了提高利益,减少交易成本,在企业内部建立市场的过程。国际金融市场是不完全的,为了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收益,商业银行就通过国际化经营来建立内部市场降低了综合经营成本,从而获得更多收益。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