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风险及防范(7)
时间:2017-02-08 21:35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活卡率下降导致市场份额的变化。除了全国性大行外,其余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卡数量以及交易金额等大部分只有招行的1/2-1/3左右,由于大部分银行没有披露具体细节数据,所以无法直接比较。国有大行中,工行仍是一枝独秀,信用卡发卡数达到7065万张,全年消费交易额为9765亿[3]。建行发卡数量3225万张,全年消费交易额为5889亿 [4]。招行3961万张,但是交易额4977亿元,跟建行还有一定的差距。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到,招行近年来,活卡率的降低导致交易额的下降。 c) 风险管理人才流失严重。 从1985年开创国内信用卡业务以来,招商银行一直是信用卡业务的领跑者,各家银行都已经开始在零售业务尤其是信用卡业务上发力,从招商银行挖去了不少优秀的管理人才。深圳发展银行副行长兼首席财务官陈伟(前招商银行执行董事、副行长兼财务负责人)[5]、浦发银行上海分行行长姜明生(前招商银行上海分行委、行长)就是其中的典型。 4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量化管理分析 4.1国际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变化趋势 近年来,国际大型商业银行加强了对信用风险管理的研究,并在信用风险管理技术、管理方式、风险对冲手段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a) 信用风险管理技术 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主要倚重于定性分析和管理者的主观经验。近几年来,在新巴塞尔协议的影响下,国际上一些大型的商业银行、管理咨询公司开始把定量分析和量化管理模型应用到对金融领域的风险管理上。毫无疑问,现代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正在形成。 b) 管理方式 越来越多银行业管理者认识到,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无法回避的金融风险。一地回避风险,放弃的可能是即将获得的收益。拱手让出市场份额是给竞争对手创造成功的机会。 而采取积极的、进取的管理方式可以在可接受的信用风险水平下,实现收益率的最大化。从长期来看,这种管理策略会使商业银行在长期内获得越来越多的收益。 c) 风险对冲手段 现在,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信用衍生工具等新方法来管理信用风险。大批量的资产证券化确实使得国外商业银行所承担的风险大大降低了,因而也压制了其绝对收益水平。 4.2 国外信用风险评价的新旧方法 4.2.1 信用风险评价的传统方法 目前,流行的四种主要的传统信用风险管理方法:专家制度、贷款内部评级模型、Z评分模型和期限结构模型。其中,我们比较熟悉的是专家模型和贷款评级模型。这两个模型的共同特点都是先进行财务指标比较分析,然后再划分级别。如专家制度的代表——5C法,评价借款人的道德品质(Character),盈利及还款能力(Capacity),资本实力(Capital),抵押品(Collateral)和经营环境条件(Condition);贷款内部评级把贷款分成了正常贷款、关注贷款、次级贷款、可疑贷款和损失贷款。 Altman的Z值评分模型与ZETA模型也是基于财务分析指标的评分模型,它针对企业贷款的风险程度,通过多变量线性数学模型对企业贷款申请人进行信用风险评估。Altman依据5个财务指标建立Z值评分模型,这5个财务指标包括反映流动性的营运资本/总资产指标、反映累积盈利能力的留存盈余/总资产指标、反映企业资产盈利水平的息税前利润/总资产指标、反映公司负债额超过资产额之前以及破产之前资产状况的指标、反映企业销售能力的销售额/总资产指标。ZETA模型又在Z值评分模型上加以了改进,变成了七变量线性模型。 4.2.2 信用风险评价的新模型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