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初期至60年代末日本对华政策的演变及原因探析(4)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战后初期至60年代末日本对华政策的演变及原因探析(4)


    (一)美国亚太战略的影响
     战后,随着冷战序幕的拉开,美苏战时的合作关系渐渐破裂,世界分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日本与中国分处两个对立的阵营,其对待中国的政策必然会受到社会意识形态分歧的影响。另一方面,日本投降后,美国立即对日本进行单独占领,成立占领军司令部,开始对日本进行全面控制,日本的内政外交不得不受美国的控制。故而,在战后初期,日本在对外政策上跟随美国,对华政策更是深受美国当局的影响。
   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与苏联的结盟。这一行动改变了战后雅尔塔体制下的力量对比,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力量与苏联相比略显薄弱。美国为了在亚太地区建立起完整的冷战体系,便把日本纳入战略防卫线。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为进一步遏制社会主义力量。1951年9月,美国在旧金山召开了由其操纵的对日媾和会议,签订了对日单独和约,力图把日本建成美国包围欧亚大陆的主要基点。美国完成缔结日美和约的政策构想后,将日台订立和约看作是其远东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战略意图是与日、韩、台分别订立双边安全条约,在亚太地区建构以美国为首的战略防护网。日本政府在美国压力下,选择了与中国人民为敌的政策,与台湾当局签订合约,给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设置了重重障碍,加速了中日关系的恶化。
    60 年代末70 年代初,美国在越南战争中遭到失败,其世界霸权地位也随之受到影响。此时苏联成为了另一个超级大国,经济实力大增,大规模在第三世界扩张,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这迫使美国作出新的战略调整:与中国搞好关系,以此来遏制苏联。中美关系的变化,加速了中日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的近30年间,日本的外交基本上都是以日美关系为主轴的。日本政府历来在不影响日美关系的前提下来处理与中国的关系。然而,1971年6月,日美之间刚刚通过外长与国务长官会谈达成的共同在联合国制造“两个中国”的“重要问题”提案,7月便发生了“尼克松冲击”事件,使日本朝野为之震惊。佐藤内阁原本已经取得冲绳岛返还交涉的成功,在政界赢得了一定的名声。但是因为在中国问题上对美国亦步亦趋,到头来却被美国搞了“越顶外交”,从而丧失了政治权威,进一步加快了倒台的进程,日本各界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日渐高涨。
    (二)日苏关系的发展对日中关系的影响
    在冷战初期,由于社会意识形态的不同,日苏一直未能接近。又因为中国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即倒向苏联,所以中日关系也受到影响,处于隔离断交状态。由于历史遗留问题,日本的北方领土一直处于苏联的控制之下。日本政府所称的“北方领土”是指临近北海道的择捉岛、国后岛、色丹岛和齿舞群岛而言,亦称北方四岛。所以日本一旦有机会就寻找平台,与苏联接近,力争在对苏外交上取得突破,为解决领土问题打下基础。
20世纪60年代,中苏两国交恶,苏联奉行赫鲁晓夫路线,先是竭力谋求同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搞“ 缓和” ,后来又企图拉拢日本反华,而日本则有意争取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来发展经济。日苏关系有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但是苏联无意和日本解决北方领土问题,而是通过一系列外交策略在中日缔约问题上设立重重障碍,离间中日之间关系。苏联的对日政策的强硬,根本无意在北方领土问题上做出任何妥协和让步。苏联这些行为令日本大失所望,促使其进行战略调整,转而积极推动中日缔约谈判。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