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享规范的公共物品博弈研究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经济论文 >

基于共享规范的公共物品博弈研究

摘要慈善事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成果与保证,体现了人们友爱、平等等基本情感与价值取向。然而这与主流经济学的经济人自利假设显然是脱离的。为较好的解释私人捐赠慈善基金的行为动机,本文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抽象化博弈场景,提出基于共享规范的情感好恶机制,根据已有实验观察数据修正经济人假设,考虑了携带规范偏好的非“自私理性”个体的存在,并就异质类型个体间(有原则-自私、有原则-有原则)的交互博弈过程,设立不同的效用函数,分析最优行为,并得出比较均衡分析,从而给出提升私人捐赠水平的建议。31136
毕业论文关键词 慈善基金 私人捐赠 共享规范偏好 公共物品博弈 内疚羞耻
Title A research on the public goods game based on shared norms:a case study of charitable funds donations from inpiduals
Abstract Philanthropy symbolizes and ensures the social progress,but obviously,it is inconsistent with theeconomic person hypothesis which mainstream economics holds.In order to explain the motivesof charitable donations from inpiduals,this paper abstracts the game scene,puts forward theemotion mechanism based on shared norms,modifies the economic person hypothesis accordingto empirical data,expands the utility function of the selfish and the principled to get the gamemodel and analyze the equilibrium,finally,provides some useful advice to improve inpidualdonation.
Keywords charitable funds inpidual donations shared norms preferencespublic goods game guilty and shame
目 次
1 引言1
2 文献综述2
2.1 慈善基金概述2
2.2 公共物品的内涵界定4
2.3 三大公共物品问题4
2.4 对经济人假设的修正5
3 有代价惩罚的公共物品博弈理论模型7
3.1 已有理论解释7
3.2 基于规范偏好的理论模型8
3.3 模型推导12
3.4 模型意义16
4 共享规范的作用机制18
4.1 共享规范的筛选机制18
4.2 共享规范的内化机制18
4.3 基于共享规范的社会评价19
结论20
致谢22
参考文献23
1 引言经济人假设最早由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76)提出,他认为“每个人都力图使用他的资本,使其产品价值最大化”。主流经济学假设每个人都是经济人,即都是自私自利的,并且由于“看不见的手”存在,理性个体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行为,最终导致社会整体的最优1。但是,考虑社会群体的福利最优的实现路径,自利假设存在很大缺陷。其缺陷可以通过 Olson(1965)的集体行动理论,即理性的个人必然会在集体行动过程中“搭便车”,最终导致集体行动的失败、G•Hardin(1968)提出的公地悲剧问题以及 Ostrom(1992)的田野观察得到证明。自利假设的缺陷导致了个体行为博弈实验中的大量非理性的合作行为无法解释。例如,在一次性、 匿名的公共物品实验中, 实验对象的投资额不是 0 而是 50%左右的初始禀赋 (Barr,2001;Bochet,2006)。在现实生活中,慈善基金就是一个典型的公共物品。而捐赠,作为市场、政府之外的“第三域”的资金募集主要来源,与慈善事业紧密相连(朱宪辰,2008),属于公共物品供给的一种形式。对于具有公共物品属性的慈善捐赠,一直以来均是经济学所关注的焦点,如何解释慈善基金的私人捐赠行为,也成为更好地提高慈善资金募集与利用效率的关键。已有理论包括纯粹利他主义、光热效应、道德伦理等研究,在修正经济人理性假设的基础上,引入更为丰富的效用构成,构建效用函数以解析这种非理性行为的发生。本文的工作在于以简化慈善基金私人捐赠的行为场景,抽象为经典的公共物品博弈过程,通过区分不同类型个体,将具有群体属性的共享规范认同内化于个体偏好,构建包括私人物质收益以及对规范偏离的好恶评价心理机制的效用函数,试图解释不同匹配机制(有原则与自私、有原则与有原则)下的私人慈善捐赠的不同绩效,从而更好地解释私人慈善捐赠的行为,给提高私人捐赠水平提供一些机制上的启示,意图为解决当下我国慈善事业困境提供一点新的理论尝试。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