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白鹿原》小说与电影之差异
时间:2018-12-09 09:48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摘 要]电影《白鹿原》改编自陈忠实先生的同名小说,影片的大热为我们再次揭开了那部悠远流长的民族秘史。电影在改编过程中由于其时间限制与小说存在明显的差异之处,电影只截取小说故事背景的一部分来具体展开,只对个别主要人物进行刻画,在思想层面上也没有着重强调女性悲剧的深刻内涵。但不可否认影片仍存在优秀之处。本文就从故事背景、人物形象、思想内涵、影片亮点等方面介绍《白鹿原》电影与小说的差异。31313 [毕业论文关键字]白鹿原 故事背景 人物形象 思想内涵 电影亮点 随着电影翻拍热的出现,原作小说再一次回归大众视线。可以说好的作品通过电影这个更大的媒体平台向更多领域的人展示其艺术魅力,更能引起人们文学研究的兴致,但是电影毕竟是多次加工后的产品,许多地方都受到限制、需要修改,因此道自然和原版有所不同。 小说《白鹿原》是陈忠实先生五十多岁之时才完成的“垫棺压枕”之作,是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这个中国长篇小说最高奖的作品,更是以秦腔、话剧、舞台剧等多元化的形式出现在大众视野里,因此电影版的出现更是再次受到关注。原作五十多万字堪称史诗巨制,电影想要以短短几个小时来表现整部小说肯定不容易,因此影片制作唯有删减篇幅才能以合适的面貌出现在我们大银幕前,但是过度地删减会使得许多情节显得支离破碎,对于不了解原作的群体来说,观影会觉得相对困难,因此影片得到的评价也褒贬不一。对此,我会通过以下几点来分析两者的差异,了解大众对作品的看法。 一、故事背景 小说《白鹿原》是一部伟大雄奇的史诗,讲述了渭河平原50年的历史风雨。它描绘的是斑斓多彩的中国农村,并且在这个典型的农村里,家族子孙们明争暗斗,通过惊心动魄的事件演绎了争夺统治权的过程。小说从清末民初写到建国初期,这一段历史大动荡的时期,包括了辛亥革命、军阀混战、国共对峙、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大事件。在此期间,整个白鹿原可谓是天翻地覆,交错纠结,各种变幻。小说通过对形形色色不同人物的命运勾勒再现了白鹿原上人们的心理变化和整体生活状态,以小见大,通过对白鹿原村民以及白鹿原上重大事件的描述,呈现了我们国民所受到的身心创伤,并且揭示了整个民族生存的走向 。 电影版的《白鹿原》浓缩至约两个半小时的时间,短小精悍。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影片只能截取1912年到1938年这一段时期来展现这个动荡岁月。从影片开场的皇帝被废,中华民国成立,鹿子霖成为白鹿原的乡约,并且剪辫子盛行,连白嘉轩也无奈地剪去了长长的辫子等一系列事件拉开了厚重而悲伤的历史帷幕,其间也完整详细地阐述了原作小说中的兆鹏逃婚、黑娃小娥偷情、“风搅雪”运动、国共反目、孝文堕落、鹿三杀小娥、大旱瘟疫相继来袭、黑娃为匪等一系列重大事件,最后以日本侵华为结尾,便拉上了这场民族的灾难史。相对于脉络完整的小说,影片发展到抗日战争开始就结束了,没有对许多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作出最终交代。但是影片又独具特色,用原生态的秦腔演绎,悠扬而苍凉,并在苍茫的麦田中展现了风云变幻的时局,传达白鹿村民在这片古老而悠久的土地上,在大小不断的纷争中承受着一重重、一次次巨大的打击。 二、人物形象 (一)白嘉轩 贯穿小说的主人公是白鹿村的族长白嘉轩。小说和电影在塑造白嘉轩形象上都强调了他的“仁义”品格,体现他奉行“仁义至上”的原则。作为一个族长,虽然他带有浓厚的封建思想,但是他仍心系百姓;作为一位乡绅,他认真生活,踏实劳作,质朴善良;作为一个男人,他又是具有勃勃生命力的血性汉子,这些都可以透露出白嘉轩的生存轨迹是弘扬“仁义” 。电影开始就有白嘉轩在白鹿村的祠堂里带领大家诵读白鹿乡约的场面,恭敬的神态表现了白嘉轩尊奉淳厚的祖德, 实践“仁义”的举动。在对待自己的孩子时他也是从小严格教育,耳提面命,当犯错时及时惩罚他们不当的行为,以此为告诫。还有很特殊的一点,小说和电影中都为白嘉轩和白家长工鹿三设定了一种特殊的主仆关系,他们之间与传统雇佣与被雇佣不同,彼此不存在剥削统治的关系,而是在经久相伴的生命历程中一种新型的相互照顾、相互扶持的关系。从白嘉轩让儿子认干爹,为黑娃操心婚事等都可以看出来这样一种难能可贵的关系。小说更是用直白的话语描述白嘉轩对鹿三说“有我吃的就有你吃的,我吃稠的你吃稠的,我吃稀的你也吃稀的” 。由此更可见两者不一般的关系。再者,白嘉轩除了对人仁义之外,他也有自己坚持的原则,当村民因惧怕田小娥鬼魂作乱而想为她建庙时,他毅然反对,坚决造塔镇压小娥的鬼魂,即使知晓小娥肚中怀有身孕,这样做会冲撞自家血脉也在所不惜。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