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杜甫诗中的儒家思想(2)
时间:2018-12-09 09:48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杜甫不仅怀念自己的妻子儿女,对自己的兄弟姐妹也是时常牵念与担忧。如《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589页)。杜甫有四弟:颖、观、丰、占,杜甫在秦州时只有占相随,血浓于水,杜甫对其他兄弟姐妹的思念也是有增无减。《杜臆》评价此诗到:“对明月而忆弟,觉露增其白,但月不如故乡之明,忆在故乡兄弟故也,盖情异而景之为变也。”[6]《村夜》中“中原有兄弟,万里正含情”(778页),表达了对安史之乱中兄弟的担忧。《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其三曰:“有弟有弟在远方,三人各瘦何人强?生别展转不相见,胡尘暗天道路长”(693页)。其四又说到:“有妹有妹在钟离,良人早殁诸孤痴”(695页),对兄弟的思念、对远嫁妹妹的担忧,这份真挚的兄妹情谊真是撼天动地。 2.友道纯挚 中国古代以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为“五伦”,朋友也是其中重要的一伦,也是儒家思想中极为重视的人伦关系,我们在杜甫的诗歌中也能够感受到其对友情的珍重。 首先,在杜甫赠予朋友的诗歌中写得较多的当属李白,这些诗歌无不表现了二人真诚相待的深厚友谊,如《赠李白》中“秋来相顾上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42页)。天宝三载,李白被皇帝放还,遂与杜甫游于齐赵,杜甫于是作此诗,自叹失意惆怅的同时又怜惜李白怀才不遇,可谓同病相怜,惺惺相惜;又如《春日忆李白》中:“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52页),流露出对李白才气的赞扬与认同,其性情之真由之可见。 除此之外,还有如《醉时歌》中“诸公衮衮登台省,广文先生官独冷。甲第纷纷厌粱肉,广文先生饭不足。先生有道出羲皇。先生有才过屈宋。德尊一代长坎坷,名垂万古知何用”(174页),诗歌中作者对郑虔怀才不遇的感慨,不平则鸣,激荡悱恻。《奉送严公入朝十韵》中“四海尤多难,中原忆旧臣……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911页),诗人不仅勉朋友以正道,而且也寄寓了作者为国为民的感情。浦起龙注此诗:“离别之情,留滞之感,责难之义,无处不到。”[7]其他如《别董颋》中“别我舟楫去,觉君衣裳单”(1939页),表达了对朋友的担忧;《九日寄岑参》中“出门复入门,两脚但如旧。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208页),抒发了对岑参的思念;《客至》中:“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793页),流露出对友客的热情。 在这些感情真挚的诗句中,或有对朋友身处困境的忧虑,或有与好友别离时的不舍,或有亲朋相见时的欢娱,这些都是诗人“爱”的体现,他在心灵深处为友人留下了重要的位置,这正是儒家“待人之仁”的重要表现。 3.忧时恤民 杜甫一身都心系国家和人民,这与儒家的教诲是分不开的。正所谓:“虽危,起居尚信其智,犹将不忘百姓之病也,其忧思有如此者。”(《礼记•儒行》)[8]也就是说儒家以不忘百姓之病为忧患。 杜甫生活的时代,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朝政昏暗,剥削加重,朝廷腐化淫乐之风愈盛,诗人已将自已的遭遇与人民的苦难联系在一起。在安史之乱前夕,诗人已有“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264页)的忧思,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兵车行》,113页)的悲叹,也有“贵人岂不仁,视汝如莠蒿”(《遣遇》,1959页)的愤慨。安史之乱爆发后,国势由盛转衰,诗人逃难、被捕、奔于行走,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与普通老百姓一起遭受、感触战乱带来的破坏和痛苦。在《悲陈陶》中我们感受到了“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314页)的悲惨,《北征》中“乾坤含创痍,忧虞何时毕?靡靡逾阡陌,人烟眇萧瑟”(395页)的困境,《塞芦子》中:“边兵尽东征,城内空荆杞”(327页)的悲凉,《述怀》中:“比闻同罹祸,杀戮到鸡狗”(358页)的残忍,更有“三吏”“三别”中作者对百姓的同情与忧虑,其拳拳爱民之心,赤诚可见。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