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RIS的发展研究现状
时间:2017-02-09 19:24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RIS是支持内河交通管理和运输管理的协同的信息服务系统,并提供与其他运输模式之间的接口。RIS涵盖3个方面的内容[3]:(1)交通管理,通过提供与船舶导航相关的信息以及加强交通组织提高航运的安全性并优化交通流;(2)运输管理,管理交通链,控制运输的效率和过程,监控妨碍运输可靠性的因素;(3)为政府和商业用户提供内河航运信息,这些信息由不同的应用系统提供,目的是支持交通管理和运输管理。RIS基于“以人为本、环境友好”的理念,实现内河航运综合信息服务的协同化和规范化。RIS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内河海事管理系统,它涵盖与内河航运相关的物流要素,服务于现代物流,为多式联运和供应链提供支持。5642 RIS要求内部各个系统必须在国际范围内支持内河交通和运输,并能够进行高效的交互操作,因此RIS中的数据必须符合相关标准。RIS系统大体分为4类[4]: (1)与船舶有关的系统,这些系统允许船舶通过跟踪监控系统(如AIS)相互通信; (2)与岸上站点有关的系统,操作人员可以通过这些系统接收或提交数据; (3)与管理人员有关的系统,可以存储、处理或为授权用户提供数据; (4)与外部用户有关的系统,RIS外部用户(如政府和商业用户等)可以通过这些系统相互连接,并获得相关数据。 在国外,以莱茵河、多瑙河及其支流构成的内河运输网络覆盖欧洲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欧洲综合运输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协调各成员国建立的不同规模、不同体系的航运信息系统之间的兼容性,20世纪90年代,欧盟从服务协同与系统整合角度,提出构建泛欧统一的内河航运信息服务(RIS) [5]。 在上世纪90年代初,欧洲开始逐渐意识到需要用信息技术进一步提升内河航运的竞争力。与此同时,一些支撑RIS的政策框架、关键技术和标准都已搭建成熟:随后,欧盟通过立法和资助相关研究为RIS标准和纲领的成型提供了丰富的政策、技术和数据支持;2004年以来,欧盟在法律层面进一步规范各成员国实施RIS时需要的数据通信、设备以及最低实施要求等,详细规定了RIS有关的技术规范、纲领性的指导原则及实施时间表,为RIS推广实施提供了依据[6]。 RIS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集成了系列的航海信息化技术,比如ECDIS、AIS、Electronic Report等,目前已逐步完善并具备FIS(航道信息服务)、TI(通航信息)、TM(通航管理)、ILE(法规应用实施服务)、ITL(运输物流服务)、CAS(应急救援)、CHD(规费稽征)、ST(统计服务)八大服务以及细化的72项功能。RIS已经在莱茵河、多瑙河等国际河流的跨国界运输船舶监管、危险货物运输、河流桥渡与船闸等管理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7-8]。 在国内,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我国基本形成了“一纵两横两网”(如图1.1)的内河航运体系,内河水运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泛欧RIS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骨干水道通信基础网络建设较快,干支通信系统建设相对滞后,未形成互通互联的全国性网络。目前,长江干线全线已建成基础通信网络,船岸通信VHF全线贯通;西江航运干线的船岸通信网络建设进一步加快,但其他通航水道却没有船岸VHF通信系统。由于长江干线VHF系统没有覆盖到下游干支交汇处,京杭大运河南、北入江两航段以及其他干支交汇水域,船舶的遇险报警、海事救助、信息发布、监管指挥等业务无法实现。 (2)信息系统建设无整体、长远规划,资源整合不够。目前内河各主要港航管理部门的安全信息、航道管理、海事管理等信息服务系统取了较好效果:主要港口企业建设了港口物流、生产调度和货物监控等应用系统。提高了港口装卸和作业效率;部分大型航运企业实现了基于GPS定位的船舶监控系统、综合物流系统等。这些系统在设计时,功能侧重点各不相同。集成兼容性差,无法形成有效的管理和服务合力。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