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余秀华诗歌的死亡美学内涵(2)
时间:2019-01-05 10:10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关于文学中的死亡,颜翔林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分解其美学价值,孙文昀则认为死亡有两种美,其一是死亡本身之美,主要是谦卑、执念和范式三种;其二是面向死亡之美,主要是惊、痛苦、沉沦、反抗和沉默等 。比较余秀华笔下的诗歌,死亡是从疼痛开始的,它们更倾向于后者,“各个部位交换着疼”(《我以疼痛取悦这个人世》)。透过余秀华诗歌里多处书写的“死亡”,读者看不到一般人在面对或者谈论到死亡时候的恐惧与嫌恶,相反,或许是常年与死神作斗争,余秀华讨论死亡的姿态是相当平静的,甚至是家常便饭似的娴熟。“死亡”在她的笔下积聚了美的意义:不再是阴森鬼冷,不再是哀风呼啸,而是一只“黑”得彻底的乌鸦、是一片“蓝”透了的天空、是一场“白”到炫目的雪与月光……它们成了余秀华诗歌系统里“死亡”的近义词,靠近孤独、失望、悲伤、疼痛,以及一切无助到抓不住边的危机感。 诗人在《月光落在左手上》诗集里主要思考生老病死等沉重、严肃的话题,而《摇摇晃晃的人间》一集更多把笔墨花在了“爱情”上。针对这两本诗集,下面将把余秀华诗歌中描写死亡或与死亡相关的诗歌进行高频语词提取,以此具体地解析诗人余秀华诗歌中死亡美学内涵。 一、情感词:“哀伤”、“孤独”、“死亡” 人类每天都在经历“死亡”,“只不过这种死亡感受对于普通人来说,永远处于‘暂时尚未’的恒久状态之中;但对于一个伟大的作家来说,则永远是开放而澄明的,是诗性的也是审美的” 。既然如此,死亡到底是可惧的还是可爱的呢? 从宇宙时间线性角度看,如史铁生所言,“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情,死是一件必然会降临的事情”,肉体无法永生,死亡是人类肉体一定阶段的一个终结。由此可以衍生出更多关于死亡的涵义,人类学、哲学、美学等等,以至后来各种终结状态或者欲归向终结状态的变化我们都可以称之为“死亡”。 “而我却一直深怀哀伤”(《你只需活着》) “没有活路的时候,他们就去跳舞……”(《我养的狗,叫小巫》) “陌生的人间,这孤独也不能叫我疼了”(《我曾经敞开的,还没有关闭》) “卸下时光,卸下出生,死亡,瘟疫”(《关系》) “当然死亡也是一件投机取巧的事情/月亮升起来的时候/它又一次动了凡心”(《荒漠》)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