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过程
时间:2019-01-10 21:33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略论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过程摘要:宰相制度的演变经历了先秦时期贵族辅政制,秦汉时期的宰相开府辅政制,再到唐宋宰相参议辅政制,最后至明清废除宰相设置内阁与军机处,在不断的轮回演变中,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深化,体现了皇权与相权交叉发展的趋势,最终相权被消灭,皇权取得胜利。32559 毕业论文关键词:宰相辅政;相权;皇权 在中国古代,宰相是权力的一种体现形式,可以理解为一个人或者数几个人,也可以理解成一个特别的机构。相权主要表现为两种功能:一是最原始也是最基本的功能,即辅佐功能。二是管理统治功能,管理可以理解为统领百官,总揽政务,统治就是通过管理来达到文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与人民生活安定有序的目的。相权来源于君权,是君权在国家政治生活运行中的具体表现。纵观宰相制度发展的漫长历程,可将其演变过程整合为萌芽期、初步形成时期、深化发展期与消亡衰退期。 一、 夏朝至先秦:宰相制度萌芽时期 (一)夏朝的贵族辅政制 相关文献曾记载,在部落联盟时期就出现了名为“四岳”的辅政人员。夏朝的贵族辅政制由“三正”、“四辅臣”、“三老五更”组成。“三正“指的是地位很高官长与大臣。启在宣布有扈氏的罪恶时,说他“怠弃三正”,就是斥责他不听“三正”的意见[ ]。这正好彰显了“三正”在国家政治中的地位。“四辅臣”是指疑、丞、辅、弼。他们是王身边的重臣。“三老”是“道成于三,谓天地人也。老者,旧也,寿也”。“五更”是“训于五品”。[ ]这些辅政官员都是重要的世袭宗亲贵族。 (二)商朝的贵族辅政制 商朝王畿内出现了比较完备的官制,行政管理官职有尹和黄尹,“尹”是最古老的官名之一,含有治理的意思。他们成功进入辅政行列主要依靠的是自身的能力和王的信任。代表人物有商汤时期的伊尹,太甲时期的保衡,太戊时期的伊陟、臣扈。[ ]行政官员权力很大,包括参与政策的制定、主持政务,有时甚至可以废立商王。有代表性的是伊尹放太甲的传说,在商王不道的情况下,担任尹的伊得到强力贵族的支持,可以将王流放,从侧面凸显其权力之大。[ ]同时他还负责教授商王汤许多治国理政的大道理并辅助他灭夏桀。商代后期出现了“三公”制,比较普遍的说法是指太师、太傅和太保,在奴隶主贵族统治的政治集团中,他们处于较高的地位。 (三)西周的贵族辅政制 西周初期,以周公为太傅,召公为太保,他们负责执行具体的政务,是重要的辅政大臣。西周中期出现了卿事寮和太史寮的辅政机构,晚期出现类似宰相职能的总理两寮及处理公族事务的冢宰。 夏商周的君主专制是以贵族联合为基础的,这一时期,宰相制度处于萌芽时期,可以概括为贵族辅政制,一些有实力的宗亲贵族成为辅政的主要官员,辅政大臣有比较高的政治地位,同时拥有自己的封地,对王权起到制约作用。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宰相制度初步形成时期 (一)秦朝正式确立宰相制度 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出于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建立了“家天下”的皇帝制度,并正式创立了宰相制度。中央可概括为三公九卿制,丞相作为君主的得力助手,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作为副丞相,主要负责中央和地方官员的监察工作。太尉掌握着军权,承担着军事顾问的角色。三者互相牵制,防止任何一方独揽大权,在文护君主的绝对权威的前提下,形成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独特的行政、军事、监察三权分立的结构。[ ]丞相承担着主持朝政、封驳诏书、对上谏诤和对下诛罚的角色。秦朝宰相拥有自己的衙署,根据皇帝的意图,拥有相对而言比较独立处理政务的权力。宰相府设置各种职能机构,人员基本上由宰相任免,所以宰相拥有很大的权力。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