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钢琴曲《夕阳箫鼓》的演奏特征(2)
时间:2017-02-14 13:30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二)创作背景 1975年由中国著名钢琴作曲家黎英海根据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改编成钢琴独奏曲《夕阳箫鼓》。他一生致力于和声民族化研究,勤于实践、善于思索颇有建树。在1943年考入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院,从此走上了专业音乐的道路。虽然当时的学习条件异常艰苦,但培养了他执着的钻研精神,并且他的勤奋使他在音乐上更是如饥如渴地吸允着音乐所带给他的滋养。1952年——1964年在上海音乐学院任教,利用那里良好的条件专注地培养出深厚的音乐素养。 黎英海写了许多首民歌钢琴曲,大多都是通过对民族特色的改编,《夕阳箫鼓》钢琴曲是他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和西方音乐文化结合的成功,他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强了它的风格和魅力。同时采用了中国民间音乐的织体写作,试图模仿民间乐器的音色,体现了中华音乐风格,轻柔的音乐旋律,安逸的气氛,烘托出唯美的风景:当黄昏慢慢接近地平线,箫声迎来满月的夜晚,在安静的河面上小舟轻畔,水面蓬波心荡月,桨橹添声,闪烁耀眼,鱼儿们一个个在水中悠闲地游,展示着那美丽又清幽的风貌。通过简单的音乐旋律动听委婉,节奏流畅复杂,环环相扣的演奏,生动地描述了春江月夜的幽雅意境,湖光山色的江南水乡,就如清幽的山水画卷,让人流连忘返。 (三)曲式分析 1.全曲结构 钢琴曲《夕阳箫鼓》共分11段,有引子、主题、变奏和尾声四个部分,除开头和结尾整个曲子几乎是由包含着两大高潮的两个乐段组成。该作品为无序的自由曲式。它带有变奏性质,但不能定义为变奏曲式。黎英海先生除去琵琶原创音乐标题,而且在精简原创音乐材料的同时,强调通过音乐的发展思文的逻辑形式。结构呈现:引子 (1-8)A(9-21) B(22-33)(34-38) A′(39-47) C(48-72) D(73-97) E(98-115) F(116-135) G(136-183) A″(184-195) 尾声(196-210)均是小节数。 2.旋律 五声音阶作为主要的音调在音乐中变化和模进,就像一个美丽的江南水乡船歌,旋律线经常进行在一个稳定的二、三、四度级进,营造出有时安谧有时沉吟的意境;每一阶段的各部分之间的连接,形成首尾相映的特点,使旋律更加温和、优美;由四度的间隔和宫音,添加一个奇异色彩和无穷魅力的旋律。这种“鱼咬尾”的特点增添了旋律的平和与柔美;在结尾处利用一个变徵偏音在补充终止中(207)加入装饰音,使它与宫音成为增四度的音程,奇妙的色彩和无限的风韵。 3.调式与调性——和声与织体 在整首乐曲中降A商为重点调性,主要是呈现温和、轻柔和宁静,并且出现在降G宫系统的和降D宫系统,这时调性所呈现的音乐效果是和谐与美妙。 作曲家使用了许多的四五度叠置和弦,在支配的多声部音乐中代替三度叠置和弦,文持原有的风格和古老的音乐特征,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如:左手在根音反复使用五度,或使用两个纯四度距离为大二度的琵琶和弦,和琵琶基本定弦的音程结构相同加以淡化和声功能,都是左手部分;运用相隔纯四度的平行声部,另外,还可以使用空八度的成效来模仿古琴低沉和遥远的声音。对于织体的写作主要是以和声织体,而织体与和声是通过旋律本身用旋律本身所产生的效果,使左手和声部分的伴奏音型化[1]。其中第(164-183)的一小节中的分解和弦的写法,就是采用了西方音乐家克列门蒂的《名手之道》中第十二首。 二、钢琴曲《夕阳箫鼓》的演奏特征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