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京族民间舞蹈的艺术特点以《天灯舞》《进香舞》为例(3)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音乐舞蹈论文 >

浅析京族民间舞蹈的艺术特点以《天灯舞》《进香舞》为例(3)


京族民间舞蹈的表演空间是在哈亭。哈亭是供奉祖先、神灵、英雄的地方,
人们称其为亭,具有极高的礼仪规格。京族的仪式舞蹈不带面具起舞,是以人敬
神之舞。以人敬神,跳舞的是人,礼敬的是神,是人们对神灵表达敬拜之意。
    节日活动历时三至五天,通宵达旦,歌舞不息。祭神的时间是节日当天下午三点钟左右。祭祀之后进行娱神活动过程中,表演内容不仅有大众喜闻乐见、形象生动的诗词朗诵、历史故事说唱等内容,还要唱“进香歌”、跳“进香舞”、“天灯舞”等。
    《进香舞》—又称“纳例”,由“跳乐”和“进香”两个京族民间舞蹈组成。一般由三至四位桃姑表演。首先桃姑将香火点燃,在场地周围走一圈,之后双手将香烛插在神位前。在有节奏的鼓声中,双手作“轮指手花”和“转手翻花”,表现出人们喜悦的心情。接着左手拿一束香,右手“转动收花”。“一支檀香透九重,敬天敬地敬神灵”边唱边跳,根据《进香歌》的歌词长短,增加一些手势和造型动作,不断变化队形,曲终舞止。
    《天灯舞》—又名“灯舞”,哈节最后一晚在哈亭内表演的祭祀性舞蹈,具有典雅大方,流畅自然的舞蹈特点。京族人民过去以打鱼为生,出海捕鱼要经过白龙海峡。相传白龙海峡有个镇海大王,凡是船只经过白龙海峡,都要烧香禀告镇海大王,佑出海平安,渔业丰收,有“明烛祭神”之说。“天灯舞”表演的内容和形式比较统一,由四人或是八人表演,头顶着燃有蜡烛的“头灯”,双手各拿着“手灯”,随着鼓点的节奏,在神台前穿插起舞。红色的烛光与舞者的白色长衫交相辉映,构成一个肃穆的舞蹈场面。跳舞的人通过手腕的转动变换的手灯,上半身的稳健庄重和双膝微蹲的舞蹈姿势,展现出了京族人民对神灵的崇拜、敬虔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民间艺人过去表演时用的头灯和手灯,用鲨鱼油或生油做燃料,灯草放在油里,点燃后,油往外溢,灯火易灭,表演时很不方便,后改为蜡烛。建国后,专业文工团演出时,用电池电珠代替头灯、手灯,那又是另一种风格了。
    (二)明显的海洋民族特点
    京族是一个海洋性民族,长袍和斗笠是人们日常的服装,京族民族民间舞蹈动作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大量运用“转手翻花”和“轮指绕花”动作。时而单手、时而双手,形势变化多端,丰富多彩。这些动作来自于京族人民日常劳动中的“编织”、“拉网”、“修补”等活动,这些动作用于祭祀神灵时的演出,却将京族人民勤劳质朴、心灵手巧的特点展现的淋漓尽致。如《进酒舞》、《进香舞》虽然是礼敬神灵的舞蹈,却大量运用了“轮指绕花”、“转手翻花”等轮指花的动作组合,加上似丝似带飘舞的京族长袍,行云流水般的舞蹈动态,韵独特而悠扬。又如《摸螺舞》展现的是京族妇女的日常生产的情形,把海洋的摸海螺与陆地上的采集茶叶相结合,又将穿针、引线、缝补等动作加入当中,生活情趣跃然展现,突出了京族妇女的美丽动人形象,将海洋性民族的生活特征展现的活灵活现。
    (三)浓厚的民族民间文化底蕴
    京族的民间舞蹈是以祭祀为载体的舞蹈,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祭祀仪式舞蹈是将祭祀仪式中的祭祀动作以舞蹈的表现形式展现,祭祀仪式赋予了仪式舞蹈内容和形式特殊的意义。这是祭祀舞蹈区别于其他的舞蹈的特点之一。祭祀舞蹈的场所一定是祭祀仪式进行的地点,分为非固定场所和固定场所两种。非固定场所一般是在祭祀行为需要者的家里进行,当祭祀仪式结束之后也就结束了这个场所特有意义,并且基本没有重复性。固定场所是京族人民日常举行祭祀仪式的场所,带有反复性、圣洁性、神性等意义。如果祭祀仪式舞蹈失去了存在于特定空间与时间的特点,而是在非祭祀的空间与时间演出,哪怕舞蹈的动作全部一致,那它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祭祀仪式舞蹈了。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