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失地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问题研究(3)
时间:2019-02-17 10:03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另外,由于河南省失地农民受文化水平的限制,他们很多不会使用网络,无法及时掌握就业信息,就业途径大多是经过亲戚朋友介绍。再加上他们劳动技能差,主要从事建筑、服装等行业的工作。这些行业的工作不仅很枯燥,而且工作时间还比较长、工作量也特别大,一般较年轻的失地农民还可以承受的住,年纪大点的就吃不消了。有资料显示,三十五岁以下失地农民就业比率超过80%,三十五岁到四十岁之间的占到78%,四十五至五十四岁之间的占到71%,五十四至优尔十之间的占到61.7% 。由此可见对于年龄较大的失地农民来说是不利的。再加上岗位数量有限,过多的失地农民根本转移不了,这些因素都造成了河南省失地农民就业难、就业空间小。 (二)就业缺乏稳定性、失业比例高 从我们身边的例子就可以发现失地农民,从事的工作多是不稳定的。只有少数失地农民是在政府的安置下实现了就业,绝大部分失地农民只能自主就业、自谋生路。他们有的自己开店做小生意,有的外出到企业打工。由于失地农民往年以种地为主,文化素质较低(下文有对河南省失地农民的文化素质的调查数据),所以只能从事对文化素质和技能要求低的工作。这类工作工资水平很低,就业缺乏稳定性。他们随时都会面临被辞退的危险,造成再次失业。而获得就业安置的人员也不是获得安置就高枕无忧了,因为他们文化素质较低,劳动力市场就业竞争压力又大,在企业裁员时期失地农民首先会成为他们的最佳人选,成为第一批下岗者。有资料显示,曾实现招工安置的失地农民90%以上都已下岗、失业。征地农民就业安置后的失业率高达75%,其中除了10%—15%的群体自谋职业外,剩余人群被迫部分失地农民在政沦为“种地无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人员 。因而,失地农民的就业缺乏稳定性、就业后失业率较高。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