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遣唐日本留学生看大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2)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从遣唐日本留学生看大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2)


 唐朝对留学生的管理十分严格。有专门的人员对来唐的留学生进行筛选,选择合格者进入国子监学习,并且进入国子监学习后也要继续进行考核。日本派遣的留学生大致分为三种,一类是致力于长期研习大唐文化的“学问生”,一类是在来唐之前已有了些成就需要升华的“请益生”,还有一类是随遣唐使一同来去的“还学生”。国子监会根据这三种分类,以留学生个体差异为依据进行分类教学,显示了唐代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一般来唐的留学生进入国子监后,大多要学习《礼记》、《周礼》、《仪礼》、《左传》、《春秋》、《毛诗》、《尚书》、《周易》、《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等经典著作。在国子监内,老师向这些留学生讲授知识的方式主要分为讲论与问难,所谓讲论主要是通过老师对经史的阐释加深学生对其理解;所谓问难主要是在儒家、佛教、道家观点争鸣中使学生更加清楚三者的不同之处,以期对儒家学说的见解更加深入。“凡优尔学有不率师教者,则举而免之。其频三年下第,九年在学,及律生优尔年无成者,亦如之。” 留学生在优尔年的学习期间,如有不遵从老师学习的、三年下第的,以及学满九年没有在朝做官的,就要免除继续学习的资格。
(二)“宾贡制度”的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了留学生的学习动机
所谓“宾贡制度”,是指这些留学生能够在科举考试中及第,那么就会被授予官位,这是一种以官促学的奖励制度,激励留学生勤问好学,孜孜不倦。在国子监学习合格之后,就可以参加科举制的考试。科举制是唐朝的选官制度,为制科和常科两种。制科不定期举行,通常选拔的是“非常之才”。常科定期举行,下设明经、进士等科目,凡官办学校的学生和自学者,如果考取其中的一科,就可以做官。留学生想要在唐做官也需要通过其中一项考试。在这之中,属进士科最难考,不仅要考经书,还要考察诗词歌赋的能力和对时务的看法。所以有“五十老明经,三十少进士”之说。阿倍仲麻吕能够及第进士科,得到唐玄宗的赏识和重用,也充分证明了他的才学。这次考试的中举,也使阿倍仲麻吕进入了唐朝的官吏队伍。
(三)留学生是通过选拔后才能赴唐求学,素质普遍较高
派遣到日本的留学生是通过选拔的方式产生的,但并不是说所有人都有参与选拔的资格,一般是从中层贵族的子弟中选拔,而奴隶、平民是不能参与选拔的。例如阿倍仲麻吕是中务大辅阿部船辅之子,在日本当地也是名门望族。吉备真备生长在中下级官吏的家庭之中,其父是卫士少尉下道国胜。另外,因为求学路途中常发生海难,统治阶层的上层人士一般也不愿冒险前往,因此参与选拔的最主要的人群分布在中等贵族中。这样的一群人从小就会接受良好的教育,具有一定的汉语基础并且对于儒家文化也有一定的认知。因而他们来唐后减少了很多由文化和语言差异带来的隔阂,这使得他们能够尽快融入其中。并且来唐的日本留学生都是具有一技之长或资质优秀的人担任,因此很少会被唐政府拒收。本文论及的阿倍仲麻吕和吉备真备皆于公元717年跟随第8批遣唐使入唐。“我朝学生播名唐国者,唯大臣及朝衡二人而已” 。在日本统治阶层的心里,这两位是在所有派遣到大唐的留学生中最值得称赞的人物。
(四)日本统治阶层对留学生非常重视
日本开始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始于隋朝。公元608年,隋使裴世清奉隋炀帝之命访问日本。完成访问后准备回国时,日本派出一个使节团护送裴世清回国,其中留学生和学问僧总共八人。“学生倭汉直福因、奈罗译语惠明、高向汉人玄理、新汉人大国。学问僧新汉人日文、南渊汉人请安、志贺汉人惠隐、新汉人广齐并八人也” 。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