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文献综述(2)
时间:2019-03-31 13:58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二)文献综述 本文研究的问题是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存在很多不一样的说法。 我国存在数量巨大的剩余劳动力,促进劳动力转移势在必行。秦凤清认为:我国人口数量非常大,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农业大国,我国农民占人数比例的70%还要多。在农村,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然而,我国农民的生产技术相对还是非常落后的,并且存在数量庞大的剩余劳动力。华田生认为如果这些数量庞大的农村劳动力无法得到有效分配,将会对我国农业发展,经济进步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非常必要的。 农村劳动力的省级转移重视距离和收入。胡枫通过对省际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流向的调查得出结论,一般趋向于以下两种:一是转移向距离不远的临近的省份;二是从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区朝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转移。据调查数据显示,在跨省迁移中,流入东部地区省份的占74.9.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的大量增加,他们的流动半径也在随之变大。 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职业一般为一线工人。姚静、李爽通过数据调查分析得出:进入城市后从事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农村转移劳动力大多选择在以人力操作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者服务类行业比如建筑类行业和服装制造业。这些行业的主要特点是不需要什么技术含量,只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所以才会获得广大农村转移劳动力的选择。 农村劳动力转移致使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失。何佳通过研究得出,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把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带走了,而且带走的是农村中劳动能力最好的一部分,青年或者壮年男性劳动力。在不断的转移过程中,农村中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群体变为留在农村的妇女和老人,也就是“妇老农业”现象。这个问题有待解决。根据中国农业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全国有近8700万留守人口,其中包括2000万留守儿童,2000万留守老人和4700万的留守妇女。 (三)本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的主要思路是首先对现状进行描述,通过现状来了解一个大背景大环境,然后透过现状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对我国经济的一些影响,以及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对于问题解决,注意考虑的是通过国外的一些成功案例来作为参考,然后总结出一系列具体措施作为解决方案。本文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文献参考,结合数据分析,还有一定的实地调查。最终整合数据和理论完成分析研究。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由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转向主要从事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或结果。而其中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是指农村劳动力中那些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转向从事非农农村转移劳动力业活动的劳动力。根据我国关于城镇人口的定义以及农村人口的转移方式,我国现有的城镇人口大致可以区分成四个类型:第一个类型是城镇原籍人口,其中包含了祖籍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以及农村居民在城镇定居之后生育的后代;第二个类型是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从原本的农业户籍转为城镇户籍的人口; 第三个类型是在本乡镇以外的城镇务工生活的农业户籍人口; 第四个类型是在户籍所在镇镇区工作和生活的农业户籍人口。以上四个类型的人口中除了第一类型的人口,剩余的三个类型的人口都可以认为是从农村转移向城镇的人口。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大 我国有非常庞大数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些劳动力不能增加农业的产量,反而却以一个巨大的数字基数参与分配。限制了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然而在非农业产业的生产率却远远高于农业生产率。也就是我国的二元经济现象。伴随着我国经济进步,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数量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自己的家乡,源源不断地从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向经济较为发达的城镇地区转移,纷纷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转移,大大推动了城镇化的进程,为我国城镇化推进和经济进步发展补充了大量劳动力资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原本都是农民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进入城镇中新兴产业进行生产活动,都做起自己原本不熟悉的职业以谋求更高的收入,以及为了更好的生活条件、教育条件在城市中扎根,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占据了劳动力总体的一大部分,成为其中越来越重要的一个角色。他们慢慢融入新的城市文明,为城市经济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