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学龄前儿童沟通问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研究现状 >

与学龄前儿童沟通问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研究现状:这些年,家长和幼儿园老师与学龄前儿童的沟通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情绪问题、行为问题、性格养成这些方面也得到重视。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良好的沟通是促进孩子心理健康,改善问题的重要条件。而在过去的研究中,学者们也总结了一些教师、家长和学龄前儿童的沟通原则和类型,并以此来协调和解决彼此之间的沟通问题。5889
张静波在《简述幼儿园师生间的沟通方法与原则》一文中提出了教师与学龄前儿童的沟通原则。他认为,“幼儿园老师与学龄前孩子的沟通应该遵守四个原则:平等的原则、尊重的原则、接纳的原则和适时的原则。”(张静波,2011)在幼儿园活动中,教师应该遵守这四个原则,面对学龄前儿童合理的恰当的表现给予尊重和接纳,以相互平等的关系进行沟通交流,同时在必要的时刻适时的帮助孩子,从而促进两者的关系,有利于良好沟通模式的形成。
杨焕兰在《幼儿家庭亲子沟通模式的调查研究》一文中指出,家庭亲子沟通的模式被总结为四种类型:放任型、保护型、多元型和一致型。“家长的年龄和学历层次、幼儿的年龄及家长与幼儿之间的亲子关系都对亲子沟通模式有一定的影响。”(杨焕兰,2012)在与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灌输给孩子正确的思想,必要的时刻为孩子树立正面榜样。须知一的放任和保护往往多助长孩子的缺点和问题,只有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才能有助于孩子问题的预防和矫正。
本文所研究的与学龄前儿童的沟通问题,旨在促进儿童健康心理的发展并通过社工的介入来帮助纠正儿童不良情绪、行为过失等问题。
学龄前儿童无论是在幼儿园与老师,还是在家里与父母长辈,他们之间的沟通都是相当频繁的。事实上,由于儿童年龄小,知识经验积累少,再加上老师和家长的权威地位,双方在沟通的时候总是不能用一种相对平等的关系,常常伴着“你应该”、“你必须”等强烈命令口吻的话语来要求孩子怎样做,却忽略了学龄前儿童作为完整个体的独立性。正如有学者指出“幼儿作为独立的社会成员,享有其作为社会一员的地位和相应的权利,社会必须尊重和保障幼儿的合法权益。”(李季湄、肖湘宁,1997)由此可见,成人如果总拿自己权威的身份压制孩子,那么双方的沟通必然是有严重问题的。只有相对的平等和尊重才能形成良好沟通的开端。社工由此介入,协调双方的关系以此来平衡两方的关系。
津守真说过,“不执着一般常识,试着先变通自己的想法,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津守真,2009)当学龄前儿童出现情绪性问题和行为过失时,成人先不要急着对此做出判断,反而采取接纳的方式,即站在孩子的角度,用一种同理心去宽容理解孩子的行为,再进行沟通。成人在每日与孩子们的交流中,都应该运用恰当的沟通方式,有助于学龄前儿童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
2、 研究的发展趋势
最近的研究者表明,与学龄前儿童的沟通包括了语言艺术和非语言艺术两种,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而非语言的艺术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更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家长和教师与学龄前儿童之间有控制的人际交流和沟通模式。有时候往往是这样的沟通方式更容易让儿童理解和接受。例如,在幼儿园中,教师的微笑点头;搂抱、蹲下与孩子交流,看着他们的眼睛倾听他们的话语等动作比语言更容易向孩子传递出“老师认可你、爱护着你,尊重你”这样的信息。同样当儿童发生过失行为时,轻轻拥抱住他,抚摸他的头,能让他感到安心,明白老师不会严厉的责怪自己,而是宽容的原谅了自己,这样他也会懂得去约束自己的行为。更多的运用非语言的沟通也有利于减少因为语言沟通而可能带来的言语伤害,可以一定程度的保护学龄前儿童的自尊心。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