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HD强化沸腾传热国内外研究现状(2)
时间:2017-02-22 12:34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在经历了上述二十多年的发展之后,从80年代中期开始,EHD强化沸腾传热进入新的发展阶段。90年代,随着余热利用、暖通空调、海洋能和地热能开发中对小温差传热的要求,EHD强化沸腾传热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和迅猛的发展。近些年来发表的EHD强化沸腾传热论文占1916年来所发表的相关论文总数的70%以上。在此阶段内,研究人员开始由单个的试验研究转向各种因素对EHD强化沸腾传热的影响规律和EHD强化沸腾传热的机理的研究。1990年Cooper提出了EHD强化核态沸腾模型,Pascual于试验中验证了此模型的有效性,并指出该模型对于均匀和非均匀电场都是适用的。国内于90年代中期,在上海理工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也开始了此方面的研究工作。 从以上EHD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该技术经历了从强化单相对流换热发展到强化两相换热,尤其是对EHD强化两相沸腾换热的研究已越来越受到重视。从研究目的上看,对EHD强化传热技术的研究经历了初始的仅考察其传热效果到揭示其机理和理论上来。从研究方法和手段上看,其研究由当初的考察性试验、定性分析转到了试验与理论分析相结合,而且发展到采用数值求解。但由于EHD强化传热过程中电水动力学的复杂性,特别是在沸腾换热方面,各种力和相关参数之间的影响相当复杂,因此,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探索。 表1.1 沸腾换热EHD强化实验研究的回顾 作者 使用工质 实验条件 (aE/a0)max 注释 Ogata等 R11-乙醚 R113-乙醚 水平光滑铜管,外径为45mm,网状电极,距换热面5mm; 换热面为圆型平面,直径50mm网状电极 a.观测EHD对汽泡的影响; b.直流电; c.流体加热 a.观测EHD对汽泡的影响; b.直流电; c.流体加热 黄烜 R11 R11+R134a R123 水平单管及7根管组成的管束,外径25mm,长400mm,电极为直径2mm的线状电极,每根换热管外均匀布置6根电极,电极距换热面5mm 单管12.20 管束6.69 R12329.3 a.电加热; b.水平管外沸腾传热; c.EHD对单管与管束沸腾沸腾传热的影响的比较; d.不同工质的影响 李瑞阳 R11 水平单管外径25mm,长400mm,电极为直径2mm的线状电极,换热管外均匀布置6根电极,电极距换热面5mm 8.76 a.电加热; b.水平管外沸腾传热; c.分析外加电场的功耗 Allen等 R114-润滑油 水平鳍片管,长514mm,管外同轴网状电极,直径为38mm a.EHD可减少沸腾滞后; b.水平管外沸腾传热; c.汽泡脱离直径变小 Cheung等 R134a 7根低肋管管束,肋高0.86mm,每根管外径为19mm,长76mm,环状和方形网格电极,电极丝直径均为1mm,网格均为6.35mm6.35mm.30根线状电极,直径1mm,距管壁3.5mm 环状网格电极5.1 方形网格电极5.5 线状电极3 a.直流电; b.流体加热; c.水平管外沸腾传热 d.电极的形状对传热的影响 陈玉明等 R11 水平光管,外径20mm,长100mm,电极为线状电极,直径为0.5,0.2,0.1mm,针状电极,开槽管电极,直径26mm 线状电极1.6 针状电极2 开槽管电极2.88 a.电加热; b.水平管外沸腾传热; c.电极的形状对传热的影响 Damianidis等 R114 水平低肋单管,外径19.05mm,肋片间距0.7mm,电极为穿孔的平板和柱状电极 2.5 a.直流电;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