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IP协议即时通信系统设计+源代码(3)
时间:2019-04-27 15:04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论文的各章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章,介绍了本次课题的研究背景,相关技术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和研究意义。 第二章,介绍了SIP协议,包括协议的概述、结构、消息格式、信令流程等。 第三章,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第四章,系统功能测试。 第五章,总结本文的研究工作,并提出不足和展望。 2 SIP协议介绍 2.1 SIP协议概述 2.1.1 SIP协议基本概念及发展历程 SIP协议也称会话初始协议,是由IETF提出的信令协议,是采用UTF-8字符集来进行编码的文本协议,用于建立、修改、和终止多媒体会话,SIP也可以邀请参加者参加已经建立起的会话,即多人会话。会话指参加者之间的数据交换,在Internet中的会话就包括了IP电话、视频通话等多种形式[3]。它本身不提供服务,却提供一套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实现各种服务。它也不提供会话控制服务,却可以通过在SIP上建立其他的控制协议来控制会话,并且还实现了一套完整的安全功能。此外SIP同时支持IPV4和IPV6。SIP协议从无至有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以下几个过程[4]: (1)1996年,SIP的概念首次被哥伦比亚大学副教授Henning Schulzrinne提出,当时仅用于文本聊天。 (2)1999年Henning Schulzrinne把SIP草案提交给IETF,IETF随即发布了RFC2543,第一份SIP规范。 (3)2000年SIP获批准为3GPP信号协议之一,成为IMS体系成员之一。 (4)2001年IETF发表了RFC3261建议,标志了SIP的基础已确立。 2.1.2 SIP协议的特点 SIP协议充分吸收了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SMT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等网络协议的优点,成为了继HTTP、SMTP之后又一重要的网络协议,它的主要特点如下[5-6]: (1)SIP消息基于文本,因此SIP对于开发设计人员来说是十分友好的,可以用通用的编程语言轻松读取、调试,易于创建应用程序。 (2)底层协议无关性,因此SIP协议不和任何传输层协议捆绑,既可以用TCP协议,也可以用UDP协议,使用户间的连接更加灵活。 (3)可拓展性,由于SIP协议是基于文本的,因此它的拓展工作也变得非常容易,IETF对SIP协议的拓展一直在继续,为提高可靠性和安全性,发布了许多RFC增补版本,如RFC3262、RFC3263等。 (4)媒体无关性,因此使用SIP协议的设备,比如固定电话、电脑、手机等,只要通过媒体协商,协调一下不同设备的编码方式,就能实现不同媒体间的通话。 2.1.3 SIP与H.323比较 H.323协议是通讯领域在1997年就提出且大规模应用的协议,它旨在把IP电话当作传统电话,仅改变其传输方式,使IP电话的普及率达到传统电话的程度。而SIP协议更倾向于把IP电话当作互联网应用,相对于一般应用,仅增加了信令和QoS要求。由于H.323协议比SIP协议的出现早了4年左右,并且在传统电信网络上表现的也很好,所以应用广泛,技术也很成熟[7]。但SIP协议借鉴了其它因特网协议且设计风格上也遵循了因特网一贯的简练、开放、可拓展等原则,与IP网络的互联互通性会更好,所以两者各有千秋。两者主要区别如表1所示: 表1 SIP和H.323的比较 比较方面 SIP H.323 体系结构 分布式 集中式、层次式 消息组成 只有37个头部 上百个头部 消息表示 纯文本方式 ASN.1和压缩编码规则的二进制方式 协议栈结构 高效、简单 复杂、多个协议组成 可靠性 低 高 服务质量 一般 好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