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泗州戏的发展与传承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音乐舞蹈论文 >

浅谈泗州戏的发展与传承

摘 要:泗州戏是一种起源于苏北地区,并以苏北地区的传统文化为依托所产生的颇具地方特色的稀有剧种。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泗州戏作一个系统全面的分析和论述:1、泗州戏的起源。2、泗州戏目前的生存境况以及如何发展与传承。3、作为当代人,对泗州戏以及中国古老剧种的保护和传承应该具备哪些条件。35761
毕业论文关键词:泗州戏 传承 发展 保护
 序 言
泗州戏这一剧种,主要流行于安徽省及其周边地区。以安徽省为中心,广泛流传分布于淮河两岸。包括灵璧、宿县、泗洪、泗县、涡阳、五河、蒙城(涡河两岸)、蚌埠、凤阳、嘉山、滁县及睢溪、萧县等市县。
泗州戏与流行于苏北、鲁南地区的柳琴戏及流行于苏北一带的淮海戏是同出一源的姊妹剧种,50年代前统称为“拉魂戏”,因各地方言的差异,另有“拉洪腔”、“拉胡腔”、“拉后腔”、“猎户腔”以及“肘鼓子”(或“周姑子”)等别称。拉魂腔在其长期的发展演变中逐渐分化为南、北、东三路,南路为泗州戏,北路为柳琴戏,东路为淮海戏。南北路总体风格接近,东路则区别较大。在淮北地区,除濉溪、萧县等地属北路外,其它皆为南路。南路因艺人多泗县籍,泗县古称四洲,又因唱腔有“泗州腔”的叫法,故于1952年定名为泗州戏。南路曲调柔和,“花腔调门”多,女腔丰富,装饰音多,婉转华丽,唱腔变化大,节奏复杂;北路唱腔粗犷、豪迈、朴实,男腔变化多,音程跳动大,注重语句的清爽流利。北路唱腔较多吸收梆子戏音乐,而南路则较多吸收说唱音乐。论文网

一、剧种的沿革及发展
(一)泗州戏的起源
泗州戏的前身即拉魂腔名称由来有两说:一是因唱腔优美动听,有迷人魅力,能“拉人魂魄”;二是因艺人除唱此腔调外,也唱“端公”,为家人开财门、请神、招魂等,故名拉魂腔。拉魂腔从何而来,目前尚无定论,就艺人的口碑材料来看,约有以下几种传说。
    一说是源于苏北海州。二百多年前,当地民间音乐爱好者丘老、葛老、张老三人在“太平歌”及“猎户腔”的基础上,发展为最初的拉魂腔。后来,张留海州,葛到山东,丘到淮北,安徽的拉魂腔既由丘传下,发展为现今的泗州戏。
二说源于苏北徐州,据说丘、葛、张(也有说姓杨的)三人,由山东逃荒到徐州九里山一带演唱,受到徐州翰林之女许立姑的资助,逐渐创成拉魂腔,又名“怡心调”。许死后,丘背着灵牌到淮北,形成了安徽的拉魂腔。
 三说源于山东藤县、临沂一带。传说一百多年前,唱“肘鼓子”的武大、武二两兄弟,改唱“怡心调”,并易名为“拉魂腔”。武大第八个徒弟李八爷到了安徽,派生出安魂的拉魂腔。
(二)拉魂腔发展阶段
      根据魏光才老艺人师承关系推算,“拉魂腔”兴起于清代乾隆年间。它的发展大致经历四个阶段;
1.说唱阶段   早期艺人,以“唱门子”的说唱形式到处流浪乞讨。所唱曲调简单而平稳的上下句,俗称“一仰巴、一哈巴”、又称为“一捺腔”。有淮海戏老艺人谷广发的师爷薛鸿书(清咸丰年间人)传授的“打门头词”(即“唱门子”)时期的唱腔。这时的伴奏,只有两块竹板,或用柳木挖成的梆子击节。后来有了木板三弦。随着唱腔上的丰富和改进,产生了自制的土琵琶(即柳叶琴),用于自弹自唱,或一人伴奏,唱者自己击板。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