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拍片中华人形象分析(2)
时间:2019-06-02 16:11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一、 中外合拍片概述 (一)合拍片的定义 合拍片,co-production ,指两个或多个国家(地区)的制作单位共同合作拍摄的影片,发行时通常有两个或多个语言的版本。合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电影制片机构共同投资、共享影片著作权及影片市场收益的一种制片方式。合拍片有对外(境外国家和地区)合拍片和国内合拍片两种形式,合作各方投资方式和数量、发行分成的比例和结算方式以及权利与义务等均在合作协议书中明确规定。[2] 在国内,对于合拍片,有另一个更具体的定义。根据2004年广电总局颁布的《中外合作摄制影片管理规定》,合拍片被定义为三种形式,分别是联合摄制:由中外双方共同投资、共同摄制;协作摄制:即外方出资,中方有偿提供设备器材、场地、劳务;委托摄制:即外方仅以委托中方的形式在中国境内代为摄制。而随着国外大片在国内所占市场份额的逐年上升,“合拍片”的官方定义也发生了改变。广电总局采用“中方出资比例一般不少于三分之一,且必须有中国演员担任主要角色,并需要在中国取景”作为合拍片的新标准。 (二)中外合拍片兴起的背景 中国早在1958年就已经有了和法国的第一部合拍片——《风筝》,在全球化浪潮下,中国电影也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外合拍片成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重要手段。 合拍片遍地开花,与中国电影市场蓬勃兴旺分不开。在中国有着大量都人口,极大都市场需求,国外电影公司也都十分重视中国市场,想以各种方式博取最大关注度,在电影里加入中国元素是乐见其成的买卖。“好莱坞来这里,纯粹是为了赚钱。不可能是为了帮助中国电影,而是在中国市场上大把捞金,同时利用中国元素到全世界去赚钱。”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直言不讳。由于每一年能进入内地的外国影片都有明确的数量限制,在每年都国产电影保护月里面,国外进口电影是禁止播出的,这种刚性交易限制使得许多国外电影公司只能在合拍片上获得缺口来进入电影市场。即使影片能在中国上映,所获得的票房分账比例也少得可怜。在这种情况下,多数外国制片公司便会绕开进口的配额限制,同一些意欲涉足文化业的金财主企业联合制作影片,便成为了双方一拍即合的选择。一旦获得了合拍片的身份,就能以“中国制造”的身份上映,无论是在排片、分账比例还是政策支持方面,都比进口片要多上许多。加上内地观众对优质电影的渴求、对外国电影一贯巨大的经济利益的驱动,让海外片商盯上了“合拍片”这个金字招牌。 对于中国而言,对合拍片给予政策方面的支持,主要是为了借助国外的先进技术发展中国电影产业,从而推动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提升中国国家形象。 二、 合拍片中的华人形象分析 由于合拍片形式的多样性,本文中将合拍片分为以下两种种类型: 一种是有国外导演执导或者有国外制作团队参与制作拍摄,是从国外视角来刻画华人形象的电影,这里面又分为两类:一类是有中外双方演员参演的电影,例如:《末代皇帝》、《黄石的孩子》、《谍海风云》等;另一类是只有中国演员参演,完全是在讲述一个中国故事,例如:《中国之抗战》、《狼图腾》等。另一种是有国外导演参与或者有外国制作团队参与制作拍摄,但是拍摄视角和人物刻画都跟国内电影没有太大差入,例如:《分手合约》、《坏姐姐之拆婚联盟》、《我的早更女友》等。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