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古顿国的历史变迁+文献综述(2)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试论古顿国的历史变迁+文献综述(2)


淮水中上游地区历来为上古民族杂居交错之地,况且又为商王朝统治的旧地,周王朝便在这里分封了顿、沈、项、息、番、蔡、道、蒋、曾、唐等诸多姬姓小国,使其成为镇守周朝南疆的屏障。周初分封的这些诸侯小国,面积都不大。《礼记•王制》:“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其中,顿国便是周统治者将同姓亲族王裔弱封于顿(今河南商水平店乡李岗村)而建立的国家。顿为子爵,其封地面积方圆不过五十里。顿国,乃周朝同姓亲族诸侯国之一。按照周朝的封建官制,“王者之制禄者,公、侯、伯、子、男,凡五等”(《礼记•王制》),位列子爵。
二、古顿国的南迁
顿国北、西临妫姓陈国(今淮阳),东接姬姓项(今沈丘县城槐店镇西赵古台村附近一带)、沈(今沈丘南部、平舆一带),南与姬姓蔡国(今上蔡、新蔡县一带)接壤。这些方国的疆域在后来的诸侯争霸中一直处于变动之中。西周时期,周王室比较强大,顿国与周边诸侯国都能相安无事,处于稳定的和平发展时期。因陈为大国,顿为小国,顿国依附于陈国,同时陈国也需要顿国作为屏障,春秋早期两国关系密切。1975年在商水县城东8公里朱集村清理一古墓时发现一批青铜器,其中有“原仲簠”3件。3件铜簠的形制、大小、铭文相同(簠2铭文少最后一个“之”字):“惟正月初吉丁亥,原仲作沦仲妫嫁媵簠,用祈眉寿,万年无疆,永寿用之。”[1]据考查证实此簠是原仲为他的第二个女儿出嫁沦姓男子时所做的陪嫁物。原仲,陈大夫,《左传•庄公二十七年》载,公元前667年,鲁公子友到陈国参加原仲的葬祀。可见“原仲簠”做于公元前667年之前。“朱集距西周顿国故城仅5公里,陈国贵族之女所嫁的‘沦’姓男子极可能是顿国贵族,朱集一带应是顿国贵族墓葬区。”[1]从铭文来看,墓葬发现地属春秋时顿国的领土,沦姓男子当为顿国大夫。“原仲簠”的出土还可以证明,陈、顿两国大夫之间有着婚姻关系。
至西周末年,周王室衰微,一些大的诸侯国和新兴的诸侯国开始相互攻伐。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以大国兼并小国,以强大吞并弱小,各国争霸战争频繁。但是,到了春秋中期,由于陈国的北部和西部是较有实力的宋、郑两国,因此陈国不可能向北部和西部扩展其疆土,只有向东方和南方发展。这样,紧邻陈国的弱小的顿国就成了陈国人蚕食的首选对象。顿人为陈所迫,当楚人北进之后,为了寻求保护,就依附了强大的楚国。楚国是西周末年崛起于荆蛮地区的一个芈姓方国,自春秋初年起就力求北上问鼎中原,饮马黄河。陈、顿等国处于楚国北上称霸中原的必经之地,顿国作为民寡势弱的一个小国,夹在逐鹿中原的各大诸侯国之间,对大国或依或违,时即时离,摇摆不定,惶惶不可终日。顿国原本依附于陈国,后来畏惧楚国之强,背陈而转向楚国。陈国于是大兵压境,遂使顿子失国,顿子逃奔到楚国求援并在楚国避难。
公元前637年秋,因为陈国在归顺楚国的同时又暗中勾结宋国,楚王遂接受顿子的求援,派大将成得臣率兵攻打陈国。楚军在占领了焦(今安徽亳州市区)、夷(今安徽亳州市东南40里的城父集)两地后,并在顿(今河南项城市南顿镇)地修筑新城回国。《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秋,楚成得臣帅师伐陈,讨其贰于宋也。取焦、夷,城顿而还。”公元前635年,楚令尹子玉(即成得臣)把陈国包围,护送顿子回新建的都邑,使顿子复国。《左传•僖公二十五年》:“遂围陈,纳顿子于顿。” 班固在《汉书•地理志》汝南郡“南顿”条曰:“故顿子国,姬姓。” [2] 对此颜师古注引应劭云:“顿迫于陈,其后南徙,故号南顿,故城尚在。”[3]据《后汉书》记载应劭为东汉后期南顿县人,他的说法应有所依据,后来的文献资料多沿用他的观点。郦道元在《水经注》卷二十二说:“顿,故顿子国也,周之同姓。”这个都邑就是今项城市南顿故城,该故城位于今项城市南顿镇。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