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钧瓷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及策略研究(2)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经济论文 >

禹州钧瓷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及策略研究(2)


一、禹州钧瓷发展概述
禹州地处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一座著名的饱含深厚历史文化的城市。自古以来,就有“夏都”“钧都”的称谓,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数千年来不断成长不断发展的钧瓷和钧瓷文化。
(一)禹州钧瓷的发展历程
禹州市地理位置处于山脉和平原的过渡地带,这里有丰富的资源:石灰石、铝矾土、瓷土、焦宝石、陶土等,这些资源为钧瓷创烧和成长创造了有利条件。钧瓷可谓历史悠久,历史上的钧瓷广泛存在于唐、宋、元、明、清各个历史阶段,表现着厚重而淡雅、粗犷而艳丽、飘逸而洒脱的艺术特色。早在盛唐时期,神垕地区就先后烧制了被后世陶瓷学家称之为“唐钧”的瓷器,也就是唐花釉瓷。唐花釉瓷主要呈褐色,上面还有不规则的月白色、天蓝色、乳白色等各种颜色的彩斑,给人以独特而自然的美感。唐花釉瓷开辟了钧瓷窑变艺术之路,正是它的生产,推动了宋代钧瓷的发展,使宋朝时期钧瓷生产达到鼎盛。
钧瓷艺术在北宋时期逐步完善直至成熟。由于社会环境相对稳定,现世安稳,陶瓷艺术的发展具备十分有利的条件。唐花釉瓷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窑变技艺。当时的窑变釉十分受文人雅士和王公贵族喜爱,受到朝廷重视,宋徽宗时期,禹州地区专门建设官窑为皇室烧制瓷器,只求瓷器做工精美,不论时间多久成本多高,只求最好,而且只有好的瓷器才能送入皇宫,而不好的瓷器会被直接打碎,不能流入民间。长期以来瓷器的生产不断创新和优化,从而创造出了很多无可比拟的瓷器精品。也是在这些年,钧瓷艺术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北宋时期钧官窑成就斐然,是钧瓷发展的鼎盛时期,但是由于战乱,宋朝也成为钧瓷艺术走向没落的开始。两宋灭亡,官窑停烧,在兵荒马乱的年代,禹州钧瓷产业停滞不前。到了明代初期,社会恢复安定,封建经济复兴,加上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用品的需要,日用瓷器逐渐恢复生产,但是由于钧瓷多用于观赏,生活瓷器的生产不足以复兴钧瓷,直至清朝末年钧瓷才慢慢复苏。
经过漫长的时间淘洗,钧瓷越来越绚丽夺目,越来越赏心悦目,越来越充满魅力。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和迅速发展,和政府逐渐开始重视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钧瓷也从衰落中缓慢复苏。20世纪50年代,禹州先后建成了四大国有瓷厂,这些瓷厂在当时创造了数以万计的钧瓷珍品;在80年代后期国有瓷厂受到市场经济的打击;到了90年代,禹州市委、市政府在宋钧官遗址保护区建立了宋钧官窑遗址博物馆,成立了禹州市钧瓷研究所,钧瓷的发展有了理论研究的支撑;1996年,钧瓷开始进行国际化交流,举办了中国钧瓷(香港)国际研讨会及珍品展等;1999年,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中国陶瓷—钧窑瓷器》特种邮票,钧瓷以邮票为载体走出国门,名扬四海。
到了21世纪,钧瓷发展进入了突变时期,以荣昌钧窑、孔家钧窑、金堂钧窑三大钧窑为代表,它们注重追随时代脚步,善于把握时机,并将传统文化符号融入现代思文。2001年韩美林大师到访禹州,在这里进行钧瓷创作,创造出新的钧瓷造型,为钧瓷在当代的发展探寻出了全新的思路:在不破坏钧瓷整体美观的同时,冲破传统的烧制规则,整体造型变现为一种动态的和谐。
回顾钧瓷悠久的发展历程,钧瓷从生产到形成钧瓷文化,再到大力发展钧瓷文化产业,无不表现着钧瓷顽强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