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德格尔的“物”出发追寻“物”(2)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从海德格尔的“物”出发追寻“物”(2)


(一)驳传统观念之一: “感知”作为伪称,掩盖物本质在海德格尔罗列出的解释中,第一种解释这样说,物的概念应是视物为其各属性的实体,即物是它的特征的载体,言下之意就是一个事物所表现出的质感、形状、以及令人感受到的知觉等等,汇集于它一身,当所有这些特征集于一身,并为我们所见时,那么见到的这个实体就是“物” 。这番解释听起来确实有道理,并且让人很容易接受,但仔细想想,还是有一个比较大的漏洞的。尽管我们说物有其固定的大小和形状,但是这些显现并不能被当作物体,因为“它们是我们与物体的关系的一种偶性,与物体本身无关。 ”4这样来说吧,在心理学上,我们所看到的物体是“物”本身从视觉上给予我们的一种知觉,而我们也就理所当然地把在可及距离上看到的形状或者是处于这一平面中, “物”所展现给我们的画面当作真实的“物”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好比说,当一个正方形置于你眼前时,你从正面观察,毫无疑问,你会确定这就是一个正方形,但是稍微改变个方向,你所处的位置不是正面而是在斜线上观察时,那么你的答案也随之改变,你会告诉别人这是一个菱形。原本的对象本身并没有改变,改变的仅仅是在你的观察视角,这说明我们感知到的物实际上只是“物”本身呈现给我们的一种外观,而这种外观也是在我们与物本身接近时,物我发生的关系所给予然后呈现出来的,我们与真正的物仍然还是相距甚远的。对于这一解释而言,人们所感受到的,所谓的“物的特征”附着于实体成了揭示物本质的关键。不可否认,这种说法听起来言之凿凿,未深入思考之前,我也是这样认为的:物不过是集合了特征的一类又一类载体,分界鲜明,特点也鲜明,正因为如此人们才不会把香蕉当作椰子(这里的“香蕉”和“椰子”就是指这两种水果的实体形象) ,这种看上去合情合理的解释与概念却并不严谨,它适用于任何显现自身的存在者,这样问题就来了,如果我们无法把握其特征怎么办?把握不了特征的就不能被称之为物了?世界上的已知和未知那么多, 被证明存在却又无法做出合理或者具体解释的又是那么多,都要被“物”拒之门外了?那这也太过武断专横了,不过正是这种武断专横暴露了这第一种解释的局限性:无法兼而顾之,不适用于普世存在。这一漏洞其实告诉了我们这是一种凭借经验所下的定义、所作的解释,正如我前面提到的:如果不是仔细思考,那么我也成为众多赞同者中的一员了。没有思考光靠经验的匆促解释,尽管容易让人接受且能一度流行,但也难掩其缺陷,因为它没有深入到物的根本要素和自足特点进行追问。 这个观点的最大来源和支持是依赖外在感知,而“外感知是一种不断地伪称,即伪称自己做了一些按其本质来说无法做到的事情。 ”5接触到一个实体事物,靠着自己的感知认识来体会实体事物所给予的特征,然后在人类惰性思文的催化下,人们自然而然地把感知纳入大脑机制,并主观上告诉自己:哦!这就是物啊!实则完全不是这样,纳入大脑的外来感知只是“物”的有形实体,是人在与其进行交流或人在求索物本身的过程中,两者发生联系后,人们自以为是的将其定义为物,这是对自我感觉的信任,与接下来的第二种解释很相似。
基于以上,这种“感知”伪称显然是不能作为精确的理论依据来让人信服的。此外,在海德格尔看来这种说法是无法将物性与非物性的存在者相互区分开来的,这在上文我就已经提到了,尽管当今科技如此发达,但有些存在者的物性与非物性还仍处于未知状态。总而言之,在这种解释中,人们对外在感知的依赖在认清物本质方面并未带来很大的帮助反倒是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对物本质的追寻, 这种情况实质上是由于过度关注物的实体而致 “伪称” 出现,进而掩盖了物的本来面目。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