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美新媒体社交“秘密”软件比较下的社区氛围改善研究(4)
时间:2019-07-21 20:03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不过可惜的是,2015年4月30号,也就是上个月底,D.B发表文章宣布,虽然这是一个很艰难的决定,但是Secret关闭了,他同时将天使投资的资金归还给投资人。只见Secret哭,不见Whisper笑。Secret的失败和Whisper恰恰相反,Whisper在软件中接受了一部分商业话题的业务,上个季度的财报和用户人数都很傲人。中国的匿名社交软件似乎和secret走着相同的道路,只是结果还没有最终走到和secret相同的境地。秘密的名声更多是被媒体人和用户们诟病出来的,很多人形容秘密是一个充斥着阴暗和负面能量的深潭,谎言、污蔑和怪异的言论难以辨别。 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匿名私密社交的刚需是存在的,但是为什么这些软件要么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要么半路夭折呢?我们到底应该怎样把握匿名社交软件呢?这些都是笔者思考的问题。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以中国匿名社交软件“秘密”和美国匿名社交软件Secret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两款软件的分析、研究和对比,研究匿名社交软件更加合理的存在方式。首先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更加私密的匿名社交软件的刚性需求。何以见得呢?其实我们一直有这样的需求的,这也是为什么笔者说第四种移动社交“私密社交”不同于匿名社交的原因所在。匿名社交,我们日常使用的互联网社交就具备了匿名社交的性质。人们使用互联网,通常会首先建立一个个人信息的页面,使用一个可以被识别的代号,亦称之为网名、亦称之为ID等等。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代号,在互联网上在熟悉程度不同的圈子中交流,如果在QQ或者MSN中人们对互相使用的代号相对比较熟悉,匿名性也相对较低;而在百度贴吧或者豆瓣社区中,除了公众人物之外,大家基本上都不互相熟悉,因此匿名性也相对更高。人们对这些线上交流工具的使用就可以反应出人们对匿名社交的普遍需求。人们喜欢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之外扮演另外一个角色。不过随着现在互联网的法制化和规范化,人们的线上身份也慢慢喝现实身份相绑定,人们也慢慢开始不得不考虑线上的行为和言论对自己造成的实质性影响,这有削弱了一般互联网社交软件的匿名性,因此人们的匿名需求相比互联网时代开始的时候更加强烈了。就好比,人们总有一些特定的话题需要对密友或者是心理医生倾诉,所以笔者也吧第四种移动社交形式描述为“心理咨询式的”。 这种逐渐强烈的需求也造就了特定的市场和商机,所以有一大批互联网人才把注意力投向了更为私密的匿名社交软件。对这种需求和市场的重视也是笔者初衷。在需求和市场的推动下,中美两国都或早或晚的形成了一批私密性更强的匿名社交软件,比如说中国的新浪微博树洞机器人、无觅团队的秘密;也比如说美国的Whisper和Secret等等。他们也都在当时非常之受欢迎。但是在热潮过后,我们发现,这些软件大多受人诟病,要么半路夭折要么名声狼藉。可是这种表现并不是一个移动app应用自己生命周期的结束,因为我们会发现受众的这种需求仍然存在,软件也仍然在发挥着自己的功能,只是在实际运营的过程中表现出一些似乎理所应当的严重问题。发现、探索并试图解决这些问题也是笔者的重要目的。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