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视野下高考存废问题研究(2)
时间:2019-08-08 14:11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二、废除高考制度的理论依据 为了更好的证明高考存在的合理性,有必要对废除高考具体的理论依据做一定的探究与梳理。 第一,在当下众多批判高考,主张废除高考的论著中,不少学者将高考与古代的科举相提并论,以昔日科举废除之实做否定今日高考之依据。“‘科举制是封建社会教育体系中选官的指挥棒,如今的中小学教育以高考作为指挥棒’,‘当我们回忆起清末民初的教育改革是以废除科举制度为突破口时,就会联想到今天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在于废除高考制度’”。笔者认为这样简单的把高考制度与古代科举相比较,而得出要废除高考。这样轻浮的言论实在有失严谨。虽然现代高考与古代科举在许多地方有共同之处,但是高考毕竟是高考,科举毕竟只是科举,二者不可划等号。同时,而且我们也应该看到,1905年下诏废除科举制时,清政府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文官选拔制度来替代,造成了用人的“真空”。由于政府缺乏选人用人标准,买官卖爵、任人唯亲、结营私等腐败也随之而来。连竭力主张废科举的梁启超也不得不说:“‘夫科举非恶制也……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竟于学,此法之选于我国大矣。人方拾之唾余以自夸耀,我乃惩未流之弊,因噎而废食,其不智抑甚矣,吾故悍然曰:复科举便。’” 第二,主张废除高考者认为现有高考制度以统一的标准评判每一个学子,导致中学教育以考试为中心,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这其中存在一个认识误区。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这里的全面发展并不等于均衡发展,不等于把每个人培养成全才,万能型人才,而是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主的做事,使个性不受到压抑。而现在许多人,则错误的把“全面发展”等于“全能发展”,既梦想学生成为琴、棋、书、画以及各门学科能手,这实质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更不利于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 三 高考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全国人大代表、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高考不能取消,但要改革”。坚持高考,不是无视高考制度存在的弊端,而是要针对制度的毛病,不断改革和完善,使其更好的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只对其进行抽象性的学术讨论,而不结合我国实际状况,也没有什么意义。探讨高考问题不能脱离中国的历史阶段和社会阶段。 从目前中国现实来说,中国还不具备废除高考所应具备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虽然中国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许多重大的成果,但是中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条件还很落后。在这种物质条件下,缺少相应完善的诚信监督体制。我国教育部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保送等制度的多样化尝试,21世纪初又推行了高校自主招生制度;但是,结果却出现了令人发指的腐败丑闻,与实施政策的初衷背道而驰。作为招生辅助性措施既如此,轻言废除却没有相应完备的替代方法,必然会引起社会的混乱。而且,占人口大多数的中下层老百姓也没有财力和物力参与其他方式选拔招生竞争。高考在具有教育方面的职能的同时,还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使命与功能,这是中国高考制度的一个特色。中国现在要想继续健康持续的发展下去,实现伟大复兴,最重要的一个因素要求就是稳定的环境。“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没有稳定就没有发展”。漠视中国需要稳定和文系公平的最大现实要求,将会付出惨重的代价。所以,从我国当前物质与精神上来说,现行的高考仍然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