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通货膨胀压力下货币政策的选择(2)
时间:2019-08-12 19:51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2008年9月15日,以美国的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为起点,一场酝酿已久的金融海啸终于爆发并且迅速蔓延,中国的经济也未能幸免于难。最先遭受劫难的是我国的出口型企业,大面积亏损和倒闭直接了造成外部需求的不足,致使经济增速出现明显的下滑。为了保持经济的增长,中国政府投放4万亿的基础设施项目救市,以期刺激经济复苏。为此,我国的货币政策方向发生转移,央行果断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结合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弥补外部需求的不足,同时,为了推动对外贸易,决定增加出口退税。这一系列的举措使我国的经济增势在金融危机时期依然保持稳定,然而也加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2009年以来,中国的经济逐渐从金融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然而通胀压力依然不容小觑。2010年和2011年我国的CPI全年同比涨幅分别高至4.6%、5.4%,都超出了官方在年初设定的控制目标。这之后,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变为稳健并起到一定的成效。到2013年,CPI的涨幅为2.6%。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1月份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的CPI指数同比增长2%,但通货膨胀问题仍是货币当局关注的重点。 (二)选题意义 通货膨胀现象随着经济的发展日益显著,对整个国民经济和民生等各方面都带来了影响。由于物价水平增速过快,使得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难以与其保持一致,人民生活需求得不到满足,若长此以往,我国经济的发展必将出现难以调和的问题。 货币政策作为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运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探讨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局势和货币政策执行效果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如何提升货币政策实践的效果,对制定科学合理的货币政策、有效地防治通货膨胀、减轻通货膨胀的不利影响、更好地发挥央行职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国外部分 2.国内部分 3.综合述评 二、现阶段通货膨胀的特征表现及形成原因 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的CPI指数上升势头只增不减,宏观经济的运行受到阻碍。本部分从现阶段我国通货膨胀的表现与成因出发展开讨论。 (一) 通货膨胀的特征表现 1.结构性特征显著 通货膨胀的结构性是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导致物价水平升高。就我国当前形势来看,第一,物价指数的变动参差不齐。从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份,我国的CPI指数的月平均上涨率分别达到3.73%、2%、3.51%和3%。第二,构成价格指数的各内部因素之间的价格水平变化也大相径庭。CPI的增加主要表现在食品、家用设备及个人用品、烟酒商品、医疗保健和住房这五类,而在其他方面则是下降的。第三,涨幅差异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也不容小觑。农村价格增幅接二连三地超过城市价格增幅,并且这种差距有逐渐拉大的趋势。粮食主要产区和资源能源输出省份的CPI增幅皆超出全国的平均水平;最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CPI增幅与东部沿海地区的数据相比也较大。 2.输入性特征显著 通货膨胀的输入性是指由于国外的各种因素通过国际贸易传入国内而导致通货膨胀的出现。美国自2009年3月至今已实施了四次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结果是加快了全球资本向新兴市场的转移。截止到2014年12月,中国金融机构的外汇占款高达29.41万亿元,而且因为国际热钱的加速流入,资本账户顺差呈现进一步升高的压力。当前中国的经济结构还不平衡,在推动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方面贡献较大的仍然是出口,所以,我国的出口规模也一直较大。由于经常账户与资本账户都是顺差,这导致国内流动性过剩的现象更加严重。而且,国际局势瞬息万变,未来一段时期内世界大宗商品的价格持续上升的可能性还很大。这些外部因素的影响都势必导致我国的物价上涨的周期延长。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