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公共参与的南京样本研究(2)
时间:2019-08-28 19:31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2014年9月9日,在南京建邺区青奥村附近的邺城路、江东南路,突显大量死树。据媒体报道,这些树为迎接南京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突击反季节栽种大量树木,造成了大量死树。 大多数媒体对该事件都持统一态度,即揭露与批评。例如光明日报的《南京青奥部分树木死亡:为追求景观忽视科学种植》、中国青年报的《别让青奥会为突击栽树背黑锅》、央广网的《南京建邺区青奥前突击栽树大量枯死》。通过媒体的报道,不仅引起了南京市民的注意,更引起了舆论的波澜,人们在网络中讨论该事件,并延伸到对建邺区领导班子的“人肉”、“曝光”,许多民间环保组织对此的讨论尤为积极。2014年9月13日,建邺区委冯亚军爆出有严重的违纪行为,并接受纪委调查。据《京华时报》报道,突击栽树事件的曝光以及网民对此事件的舆论发酵,正是冯亚军落马的直接原因。 在南京梧桐树事件中,媒介同样扮演了重要的角色:2011年3月,南京市政府为建设南京地铁3号线,将南京市主城区内许多于上世纪中期栽种的法国梧桐等树木移栽,加上其他树木,共有600余棵。其行为造成了部分南京市民的强烈不满,市民发起绿丝带活动要求保护南京市内的行道树,还在施工地点集会,反对对梧桐树进行移栽。最终,南京市政府停止了移栽工作。在这场论战中,媒介同样发挥了强大的作用,不仅是南京以外的媒体,就连本地媒体也对护树运动进行了声援,通过媒体的呼吁,“护树运动”的影响也愈来愈大,直接给市政府施加了巨大压力。 在梧桐树事件中,媒介发挥的主要功能是“促成社会参与”,通过媒介的报道,市民纷纷群起响应,参与到护树运动中来,他们或到施工现场进行抗议,或在网络上对该事件进行“舆论发酵”,许多外地的民间环保组织也赶到南京,参与到护树运动中去。可以说,梧桐树事件是媒介促成公众的社会参与的极成功的案例。 二、媒介公共参与的积极性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主要是通过熟人网络来获取必要信息的,那时,媒介是一种补充,比如早期的英国报纸,就是一种非常小众的印刷品,只有商人和政治家需要借助其了解社会信息。但在现代社会使社会生活的空间不断扩大,人们已然不可能通过熟人网络或者直接接触获取全部必须的信息。所以,媒介已然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报纸即民主”,在报纸刚刚出现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此理论为西方世界广泛接受。在西方的政治文明中,有一颗璀璨的明星——雅典。雅典事事民主,所有事情由公民大会决断,它用最朴素的举手表决的方式以及昌盛的国运,告诉后人一个道理——民主即繁荣。但在工业化以及国家疆域不断扩大的时代,民主却遭遇瓶颈,即使政府赋予人民充分的民主权利,却缺少两个必要的前提条件:首先,公民要知道相关的信息,何时何地行使他们投票的权利。其次,公民要有一定的政治素养,他们需要知道如何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 而报纸的出现,恰当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 如果我们以民主参与的眼光来审视公民的社会事件参与行为,那么他们正是在充分行使“投票”的权利,南京“梧桐树事件”正是一次成功的案例,公民在媒介的帮助下,不仅运用手中的“选票”达到了目的,甚至连这场选举都是公民自身发起的。公民在媒介的帮助下淋漓尽致地施展民主的权利,而这正是媒介干预的最大好处。 梧桐树事件起初在网络中发酵,由草根声音发起护树呼吁,直到2011年3月13日,著名足球解说人南京人黄健翔在自己的微博中发起了“拯救南京梧桐树”网络号召令。黄健翔在微博上的呼吁立即得到了大批网友的呼应。其中不少网友都是南京人,或者到南京来过,对沿街的梧桐树阴都非常喜爱。不少网友表示,地铁建设部门在迁移这些梧桐树的时候,应该提前做公示,征询南京老百姓的意见,尽量少迁移。之后孟非、陆川、姚晨等一大批“意见领袖”纷纷支持“护树运动”。再之后的护树运动愈加如火如荼,民意的诉求,最终使南京市政府停止移栽梧桐树。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