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惰化”克服和网络谣言治理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社会惰化”克服和网络谣言治理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大行其道,网络谣言依附着信息技术的变革与发展而快速流转。“社会惰化”大大降低了人们为公共事业贡献一己之力的责任感,而在网络虚拟环境中,伴随着网络的匿名性特点,它又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添砖加瓦”。克服“社会惰化”与治理网络谣言成为我们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课题。40261
毕业论文关键词:社会惰化;网络谣言;责任扩散;治理
一、引言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当一个人淹没在人群中,进行着无记名式的群体任务,他总是比自己独立完成时所付出的努力少得多。因为他会想,如果自己少做一点,别人自然就会多做一点,何况又没人知道,有什么关系?现代社会,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是“社会惰化”效应的真实显现,是责任扩散的制造者、参与者。而随着网络媒介的大步伐发展,我们又一头投进了网络大军的洪流,我们在网络虚拟社会中迷茫,在这里喧嚣,在这里肆意地高谈阔论,为那些在现实社会中难以无所顾忌的一切,甚至是为一个个弥天大谎摇旗呐喊,加油助威。网络谣言的传播,我们这些还未曾在真真假假中勘破实质的盲流“功不可没”!而现在,网络谣言成为社会进步的阻碍,成为人们了解事实真相的烟雾弹,治理网络谣言势在必行。
二、“社会惰化”与网络谣言正在腐化社会
1.“社会惰化”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19世纪80年代,德国心理学家林格曼(Ringelman,1880)在其所进行的拔河比赛试验中最早发现了“社会惰化”现象。实验要求被试者分别在单独的与群体的情境下拔河,同时用仪器来测量他们的拉力。结果发现随着被试人数的增加,每个被试者平均使出的力减少了。单个人的平均出力是63公斤,三个人拉的平均出力只有53.3公斤,八个人时只有31公斤 。这种现象在其他人相应的实验中也得到了证实。
根据实验数据和理论研究,学术界把群体中出现的这种现象定义为社会惰化。即“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社会惰化”是对“人多力量大、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反讽,是“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社会心理现象的真实描述,是“1+1<2”的心理学理论。或许这就是怪像,当个人所处的群体环境越大时,他所贡献的个人努力反而呈反比例下降,群体绩效亦然。
2.越演越盛的网络谣言
网络谣言是一个新的名词,它托生于谣言。谣言,古已有之。可以说,在印刷文化诞生之前,谣言便已经存在了,作为最古老的传播媒介,以语言的形式,通过人们的口口相传。那么什么是谣言?学者们将其定义为:一种真实性未经相关主体证实,但得到广泛传播的有特定指向的消息 。学术界对网络谣言的定义还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代表性的观点是,网络谣言是在网络媒介中广泛传播开的未经证实的叙事、观点或评论 。网络谣言将谣言结合互联网这一新兴公共媒介,将谣言以“核裂变”的形式传播开去。使未经证实的消息,在最短的时间里,以最大的爆炸性结果呈现在数以亿计的网民面前,将“广泛传播”诠释到了极致。
尤其是进入自媒体时代,据统计,中国个人移动终端的拥有量已超过10亿,除去不会使用自媒体的老人和孩子,中国现在的网络用户,是全国性的,是覆盖式的。那么可想而知,当一个谣言以病毒的方式蔓延于网络中,它的影响力,是如何的难以预计,而它造成的直接或潜在的社会危害,又当如何估算呢?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