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民歌的地域性特征(2)
时间:2019-08-29 12:52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山歌一般情况下可以分为三大类别:山歌、田秧山歌、放牧山歌。 山歌分布十分广泛,大多分布在汉族地区,例如《映山红》、《小河淌水》都是有名的山歌。 田秧山歌主要是在春秋季收获播种时为了鼓舞劳动者的情绪,提高效率而产生的,是由专门的“秧歌帮子”在田间地头演唱的一种山歌。 放牧山歌则是人们在放牧时,吆喝牲畜或是相互逗趣时所演唱的。较多为儿童少年演唱,曲调生动活波,极富有趣性,常常带着吆喝性的衬词。 (二)劳动号子 劳动号子就是一种产生于劳动的民间歌曲,在人民的劳动生活中为了减轻劳动者的压力,统一步伐协调劳动者的实际作用时,劳动者常常发出的吆喝或者呼喊。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一类的吆喝呼号慢慢的被世人所美化,从最基础的、最简单的、有节奏的呼号当中慢慢的发展成了有歌词、有节奏的歌曲。 劳动号子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口头即兴创作,旋律简单,节奏强而有力,有领有和。而根据不同的劳动与传唱的环境不同,劳动号子一般分为四种类型: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船渔号子。其特点音调粗狂有力,常以一领众和、领和交替的演唱形式,节奏相比较固定,号子与节奏紧密结合,旋律感强;领唱着的歌词较多,且多为即兴鼓动性唱词。“例如《大路》、《澧水船工号子》都是十分有名的劳动号子”。 劳动号子是有着双重的功能效果的,一是用在实际的劳动生活中,它能鼓舞士气,调节精神,组织指挥大规模的集体劳动,二是有着一定的艺术价值。这两者的关系存在着相互排斥、相互制约的作用,在劳动强度相对较大的时候,对劳动号子音乐的约束也就会越大。反而,对于劳动强度越小,劳动号子歌唱者就可以有着很大的余力去发挥劳动号子音乐的艺术表现。 (三)小调 小调主要分布在汉族地区,是汉族民歌体裁的一种。一般流行在城镇市集以及民间歌舞小曲。小调又称为“小曲”或“俚曲”是人们在劳动生活之中用来抒发情怀、娱乐消遣的民歌。小调又与曲艺、戏曲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词、曲即兴的较少,形式较为稳定。所以小调是流传最为广泛的一种民歌,遍及城市乡镇,主要描绘社会底层的日常生活以及自然风。小调常常表达感情细腻,格式规整、表现手法多样。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小调以七句居多,也有长短句式。小调的曲式相比于山歌、号子更加的成熟更家富于变化。小调的历史十分的悠久,早在汉朝时期,就这种类型的小调已经产,生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汉族民间所出现的《子夜四时歌》、《从军五更转》都可以从中看到小调的影子,后至隋唐时期的说唱、舞曲也是小调的一种早期形式。“随后到元朝时期,逐渐兴起的“小令”,逐渐的使小调更加的通俗流畅,内容逐渐的变得丰富多彩”[3]。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