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居民储蓄率影响因素研究(2)
时间:2019-09-23 22:09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从理论分析,众多学者都从各个方面分析了对居民储蓄影响的因素,但是结论却存在着差异。他们只是单一考虑到收入或者是利率的影响,忽略了另外重要的变量。Kraay(2000)对居民的储蓄情况进行了城镇和农村的区别研究,发现收入增长率在将来也许会对农村家庭的储蓄产生负的影响,并且人口负担系数却没有很大的影响。Modigliani和Cao(2004)研究了1953年到2000年的中国家庭储蓄情况,发现收入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和人口负担系数都对储蓄情况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Horioka和Wan(2007)对1995年到2004年的数据进行了分析,也得出了收入增长是会正相关影响储蓄率的。程龙志和和周浩明(2000)延续了Dynan的研究,运用他的理论框架,对1991年到1998年的数据进行了相对谨慎系数的估计。然而这些研究虽然就增长的作用进行了重点探索,他们的爱好习性和流动性约束的共同作用机制却受到了忽略。万广华先后两次对农村家庭进行大样本的研究分析,得出中国的居民消费行为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就发生了变化这一结论。封进、宋铮的研究方向着重于老年人口结构的增加和养老保险制度对经济的影响,选用的方法是一般的均衡迭代模型,通过分析对当下的养老制度提出了相关的看法,给出了最优模型等建议,但是没有考虑在养老保险制度的加强下给其他年龄结构的人口带来的影响。施建淮等(2004)则针对不同的城市的月度数据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相对谨慎性系数是0.878,我们想像的比较强的预防性储存动机并没有出现。收入水平比较低的人口对于预防性储蓄动机的追求要高于收入水平高的人口,但是他们的储蓄量却不及高收入人口,这样的情况就会影响到分析结果,所以会出现预防性动机偏低的情况。在理想状态下,通货膨胀率是会影响居民储蓄率的稳定的。高梦滔等(2008)利用1995到2002年中国八个省1056户农户的微观面板数据进行了分析,他们对农户的持久性收入与暂时性收入进行了四种滤字算法,并且建立了非参数化的收入建模,对PIH进行检验。郭若彤等(2006)选取了1991年开始的14年的数据进行了缓冲储备模型检验,主要研究我国的住房、教育和医疗等消费方面和储蓄的相互关系,结果得出了较高的防御性储蓄动机这一结论。对于储蓄率的影响因素都有各自的研究方向和观点,本文选取了自1978年以来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通货膨胀率、一年期存款利率和城镇居民的基尼系数四个影响因素,来研究对储蓄率的影响程度。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