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策略(3)
时间:2016-11-26 21:54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一)还原本色的原始形态 《舌尖上的中国》与普通美食类节目相比,最与众不同的一点就是还原本色的原始形态。它开篇不是通过简单的介绍就直接对美食进行讲述,而是通过对中国地域的详细描述,让观众知道正是因为我国拥有这样庞大的地理跨度,才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才有了如此之多的食物原料。 纪录片中向观众详细介绍了得到这些食材的方式:采集,捡拾,挖掘,捕捞等等,这些辛勤的劳作是获得各种食物的真正原因。通过这些讲解向观众展现美食背后的人与自然的故事,这种还原本色接近最原始形态的场景也只有在《舌尖上的中国》才能看到,观众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给人类带来的巨大财富,了解大自然那些不为人知的神奇之处,极大地满足了观众们的好奇心。也正是因为这部还原本色的纪录片,使那些整天坐在办公室或者电脑前的都市人看到了最原始的获取食物的方式,他们可以看到在原始森林里采摘松茸、在茂密的竹林里挖掘竹笋、从醒目的红色砂岩中获得天然的食盐、在淤泥里挖到莲藕。 这种拍摄原始生活的做法,就是为了让电视纪录片的纪实性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没有掺杂任何人为的修改,每一个场景,每一个故事都是对最本色最真实的原始生活的写照。《舌尖上的中国》从原始形态上讲述美食的特殊方式,成功地吸引了大批观众追捧这部纪录片。 (二)贴近生活的情景展现 贴近生活的情景展现是《舌尖上的中国》在电视纪录片纪实性上最突出的表现,将生活中的情景真实地展现在纪录片里,可以使更多的观众从中找到认同感,这也是其取得高收视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主食的故事》中提到的黄馍馍、长寿面、羊肉泡馍、岐山臊子面,第三集《转化的灵感》里石磨的豆腐,晒的酱,酿的黄酒,第四集《时间的道》里腌制的泡菜,晾晒的腊肉,包括老人家种植的紫菜等等,这对于观众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食物,在很多观众的日常生活中这些食物是经常见经常吃的,就是这些让观众们既熟悉而又平凡的食物,使很多有过纪录片里相似经历的观众似乎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同时他们也会想起那些曾经陪伴在自己身边的亲人,这种感觉使得他们对《舌尖上的中国》有了亲切温暖的感觉,而这种感情其实就是对这部电视纪录片纪实性的认同。 因此对于有这种认同感的观众,他们的回忆被唤醒后,就会或多或少地出现高兴或者悲伤的表现。也正是由于这种贴近生活的情景展现,才促使他们对亲人产生了思念,同时他们更会认真,仔细地观看纪录片,就算片子看完了,他们还会不时地回想起里面的内容。这种存在于生活中的相同经历,在无形中缩短了纪录片与观众的距离。因为这种相似的情感,观众从心理上对《舌尖上的中国》有了更多的认同,而这种认同感和共鸣,也使观众从中得到了一种纯朴并且充满人情的体验。 (三)恰当合理的人文关照 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引申意为重视人的文化。“恰当合理地人文关照”就是说在纪录片中合理的添加了人类和民族保存下来有价值的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照顾到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舌尖上的中国》能做到这一点,是其他美食类电视纪录片所不能及的。 《舌尖上的中国》的主线虽然是谈美食,但在画面中所传递出来的信息却不仅仅只有美食。它的素材选取了生活在中国地区不同地理环境中的典型个人、家庭和群落为故事主角,把因为巨大自然环境差异带来的截然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当做故事背景,展现出大自然是如何以不同的方式赋予中国人食物,而人们又是怎样与自然和谐共处,从而让观众知道在世代相传的传统生活方式下,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及方法获取食物的故事。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