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比较优势研究(2)
时间:2019-10-11 20:18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二)选题意义 本文着力于对中国比较优势的研究,分析目前比较优势在我国运用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利于充分利用我国的比较优势,节省生产成本,从而加快了我国的发展速度。 二、文献综述 三、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发展 (—)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发展的相关历程 (1)英国苏格兰古典政治经济大师亚当.斯密在他的著名作品《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增长的原因》提出了著名的国际贸易理论,该理论以成本绝对差异为基础,被叫做绝对优势理论。 斯密认为,“各国的自然地理,地质地貌,气候,土壤等自然资源差异,或生产特殊产品的技术和技能以及资本积累上的差异,导致了不同国家在生产相同产品时的绝对成本的不同,使得这些国家在生产某种特定产品时具有绝对优势。各国之间以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为手段,向别国交换自己处于绝对劣势的产品。在这过程中,两个国家间这两种用相互于贸易的产品的绝对数量都会增加,双方都可以在这一过程中获利。因此,各个国家都应该充分发挥本国的优势条件从而进行专业化生产自己拥有绝对优势的产品,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量,与此同时,缩小自身不具有绝对优势的生产规模,实现国与国之间的专业化分工,从而让各国的自然资源得到最高效的运用,使产品的产出发生增长,各国的效用状况都会得到提高。” 绝对生产理论出现于资本主义社会刚刚起步的时候,一般存在于生产力水平尚未完全开发的时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根据绝对优势理论原理,两国之间产生贸易发生的根本条件是贸易双方相互需求且在生产某种产品上具有绝对的生产优势。反之,国际贸易就无法发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各国的经济水平和生产力水平都得到质的提升,国际贸易中出现了贸易一方在各个方面都占有绝对优势,反之另一方在各个方面都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这是超出绝对优势理论解释范围的,这也体现了绝对优势理论在此时仍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2)相对优势理论 英国著名经济学者大卫.李嘉图在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理论上加以发展并通过自身的研究和分析弥补了其中的缺陷及不足。自此以生产成本相对差异为基础的新贸易理论诞生了。很好的解释了贸易劣势方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贸易的必要性,被人们叫做相对优势理论。相对优势理论的建立需要许多特定条件同时发生,它们是(1)劳动力是国际贸易生产过程的基础,也是虚拟市场流动过程唯一留存的生产要素。(2)在边际报酬固定不变的情况下,即无论产业生产产品数量的多少,各产业生产某一相同产品时每单位投入的生产要素都一样(3)生产要素流动具有局限性,只能局限与本国范围内,无法在其他国家流动(4)交易成本可忽略不计,即在国际贸易中不考虑运输,保险等方面发生的费用。在这些条件同时发生的基础下,相对优势理论阐述了这样一个原理,国际贸易的关键在于各国相对生产成本的多少,而不是绝对生产成本的多少。这也就是说,在贸易过程中某一国家在各个方面都占据着绝对劣势,他也可以在国际贸易中获得益处。 (3)H-O理论(即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基础是要素分布,重点突出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不同要素禀赋以及不同商品各自的生产方式对贸易造成极其重要的影响。该理论的发展是要素合作型FDI,可流动与不可流动要素的互换是该理论的核心内容,可以充分利用比较优势,促进其使用效率的提升。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