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行旅赋研究+文献综述
时间:2017-03-16 13:03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摘 要:行旅赋作为唐代赋作中独特的文学类型,其思想内容及创作手法呈现出独特的风貌。本论文在借鉴学界针对单篇行旅赋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每篇作品的创作背景和采用的不同创作手法,对唐代行旅赋给予整体系统的分析,概括文章主旨,展现作者表达的不同思想,探究不同时期赋家所运用的独特抒情方式,并以作品反映出的思想主题为标准对作品进行分类。结合具体的作品,从历时的角度探究唐代行旅赋在创作思想上的演变轨迹进而把握唐代行旅赋在创作题材上的拓展及其创作渊源。6536 关键词:唐代行旅赋;拓展与演变;抒情言志 Analysis of Traveling Fu in the Tang Dynasty Abstract:Travelling Fu, a unique type in the Tang Dynasty, presenting a special style on the ideological content and creative skill.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ingle Travelling Fu, the article ,gives a depth analysis and sums up the thrust of the passage. The different thoughts and feelings are also exposed. Exploring the evolution trajectory on the creative ideological and writing techniques of the Travelling Fu in the Tang Dynasty, from the angle of timing and broad wise. So as to grasp the creative origin of the Traveling Fu in the Tang Dynasty,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n the theme and the unique lyrical way. Keywords:Travelling Fu in the Tang Dynasty;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Express Emotion and Desire 引言 行旅赋是对“以人为主体”行旅活动进行记述的一种文体。涵盖两方面:一是赋家的抒情言志方式;二是赋家的旅途所见所闻。体现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具有明显的“昨世与今世、彼地与此地、他人与自己、个人理想与眼前现实之间”时空转换特征,两者皆被包罗在整个行旅赋的创作中。 唐代行旅赋作为行旅赋中重要的一环,流传下来的唐代行旅赋数目不是很多,主要有高适的《东征赋》,萧颖士的《滞舟赋》,欧阳詹的《出门赋》、《将归赋》,白居易的《伤远行赋》,皇甫湜的《东还赋》,王棨的《秋夜七里滩闻渔歌赋》,黄滔的《送君南浦赋》等八篇赋作,由于篇目较少,并未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目前学界对唐代行旅赋的研究以清末为分水岭,可以分为两个不同阶段:前期对唐代行旅赋的研究多是点评式赏析及历代赋学总集的辑录,如浦铣的《历代赋话》、李调远的《赋话》及董诰的《全唐文》、陈元龙辑的《历代赋汇》等;目前学界对唐代行旅赋的研究散见于赋学研究通史及唐代文学史研究中,如马积高先生的《赋史》、郭文森,许结先生的《中国辞赋发展史》、杨遗旗的《论欧阳詹的辞赋创作》、谭泽宁的《王棨研究》、彭红卫的《唐代律赋的演进极其特征考论》、佟博的《中晚唐咏史怀古赋研究》、吕海波的《中唐试赋研究》等。 对唐代行旅赋进行研究,其目的是把唐代行旅赋纳入社会文化的大背景当中进行整体系统研究,把握唐代行旅赋的思想主题的拓展与演变,能够更深入地认识和了解其创作渊源和所采用的不同创作手法,使人们更加关注唐代行旅赋在中国辞赋发展史上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一、唐代行旅赋的主题思想 唐代行旅赋涵盖了怀古感时、感时伤事、辞亲别家、羁旅思归和特定生活经历的创作思想。 (一)怀古感时 所谓“怀古赋”是指“作者在一定触媒(山川、古迹)的作用下,抚迹寄慨、睹物思人,在特定环境的影响下联想起曾经与这一环境相关的人和事。”[9]盛唐高适的《东征赋》为其代表作,此文被收入《高常侍集》卷一,作于天宝三年(744),在形式上受到班彪的《北征赋》、曹大家的《东征赋》、潘岳的《西征赋》影响,是一篇古体赋,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感情深沉凝重,采用对景物的描写、史实的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表达出来。此赋运用的历史典故虽多,但做到了恰如其分、偶对出色,既无板滞之病又增加了文章的容量,具有言简意赅之效。另外在形式上较前人更为灵活自由,在四优尔句基础上又注意到语句的整散相间,长短错落和急缓相间的节奏,描绘出一幅惨淡凄寒的秋景,与自己仓惶失路的悲怆之情巧妙地交融,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炉,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读之有一唱三叹的魅力,较之前的此类赋作显现出由单纯的叙述到融情于理的演变。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