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非诚勿扰》看电视情感类节目的走向(3)
时间:2017-03-21 21:40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其次,从节目质量上来说,把关不够严格,节目胡编乱造现象严重。当收视率成为电视台的唯一风向标时,真实情感就有被扭曲的危险。时下很多电视节目都被爆出情感类节目出现演员作戏的情况,更有甚者,甚至催生出了一群投其所好,专编故事的“情感专业户”,这个节目里还是被人遗弃的怨妇,那个节目摇身一变就成了三角恋的主角,这种低级伎俩,使观众有种被愚弄被戏耍的感觉,这类节目根本不算是正真意义上的情感节目。 第三,从节目内容上来说,节目中充斥着虚假情感,矫揉造作现象严重。现在的情感类节目往往拿“苦难”来说事,打开电视,主人公刻意放大悲情、苦难,让受众觉得这个世界苦难太多,婚姻、家庭处处充满危机,让人惶惶不可终日。除此之外,很多情感类节目题材涉及社会救助,这就导致一些人借机炒作,对弱势群体过分的放大,这是对人的尊严的侵犯。媒体的这些做法,放大了消极负面情绪,诱导舆论环境的逐步恶化。 情感类节目发展到今天,在节目价值选取、节目质量把关、节目内容体现上都出现了一些问题,造成了较为恶劣的影响,这有悖于社会伦理以及社会公德的弘扬和建设,对此,社会各界也积极展开了讨论,立足于“情感”二字,对节目进行了创新,其中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节目对情感挖掘的非常到位,在对情感类节目的创新上有着独到之处。 二、以《非诚勿扰》为代表的电视情感类节目的创新之处 电视情感类节目,其核心必须落实到“情感”二字上,其本质必须是以受众为本,以“情感”贯穿节目始终,表达人类最纯洁的内心情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节目通过极富争议的情感话题设置、特色鲜明的情感引导、效果显著的情感互动、反映强烈的情感共鸣共同将节目推向了一个又一个收视的高潮,《非诚勿扰》在这些方面所作出的创新,值得我们探索和思考。 (一)极富争议的情感话题 新的婚恋交友情感节目不再过多的关注结果,而是更加重视话题的导入,并从中体现出社会真实的情况,体现当前多种价值观念的交流与碰撞。以《非诚勿扰》为代表的婚恋交友情感类节目更加具有时代特点,这从男女嘉宾的年龄分布可以看出。嘉宾大多是八零、九零后,与七零后相比,他们更加敢于表现自己,突出自己的主体地位,直白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节目中,相亲成功与否已经并不重要,而节目中凸显出来的现实中话题的碰撞,受众在节目中感受到的真善美的情感才是《非诚勿扰》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在最近一期节目当中,男嘉宾在VCR当中对崇尚物质的女生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评,男嘉宾的话音刚落,就遭到了女嘉宾的灭灯,其中一位女嘉宾更是言辞犀利的驳斥了男嘉宾的言论,而现场主持人孟非直斥女嘉宾太现实,孟非的参与,更是深化了这场争论。姑且不论嘉宾与主持的观点是对是错,这些话题的争论往往超越了节目婚恋交友的范畴,而是真实反映了社会现状以及在这种现状中人们多元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极富争议的情感话题借助《非诚勿扰》这个舞台得到了升级和放大,极度真实的记录和反应了观众的收视期许,与此同时受众也被吸引到转型期社会文化的讨论当中,这也正是《非诚勿扰》收视率高居不下的基础。 (二)特色鲜明的情感引导 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认为“传播媒介就是讯息”。节目主持人作为媒介赋予其增强传播效果的媒介人物,同时又充当着一种媒介讯息,主持人作为一种信息的载体,通过自身的行为可以产生分享信息和传递知识方面的效果,也可以产生行为参照框架的促使人们的态度和行为有所转变。 而在情感节目中情感传递主要通过主持人的引导,拿《非诚勿扰》来说,特色鲜明的情感引导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风格迥异的主持人引导。《非诚勿扰》主持人孟非有着多年在民生新闻《南京零距离》主持的经历,长期和平民百姓接触让他具备了很深的社会经验,具有很强的新闻敏感,这就让他在《非诚勿扰》的舞台上,对现场嘉宾的情感处理把握的很有分寸。在《非诚勿扰》的舞台上,各种社会尖锐问题都可能从嘉宾口中说出,这对于现场主持人现场把控能力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孟非通过他特有的人格魅力和幽默风趣的问答对这些话题进行了准确巧妙的引导和掌控,注重探索过程而非最终结论,观众在回这些话题时,也对现实中的问题同时进行了反思。除了孟非的引导外,乐嘉和黄菡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色彩专家乐嘉在对嘉宾的举动和言语进行评论时,言辞犀利尖锐直击重点,严肃中不失活泼,偶尔的黑色幽默也能起到超强的效果,画龙点睛式的分析往往能带来节目的小高潮;另外来自校的心理学教授黄菡的加盟,增加了节目的厚重感,使原本激荡的节目现场温和了不少,校教授的身份也起到了政治把关的作用,使节目更加符合主旋律。《非诚勿扰》通过颇具特色的三角主持,或诙谐或严肃,在围绕主旋律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引导受众尤其是年轻观众对于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