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潍坊地方剧种茂腔的演进与发展(2)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音乐舞蹈论文 >

山东潍坊地方剧种茂腔的演进与发展(2)

一  山东潍坊地方剧种茂腔的历史演进历程

    在世界范围内,任何艺术门类都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中形成,特定历史时期中人们所欣赏到的现存状态,往往都与其过往的表现状态存在差距。而对于当代茂腔等戏曲来说,其现存的艺术面貌往往与其在历史上的发展演进息息相关。在论文本章中,笔者将首先解读山东潍坊地方剧种茂腔的历史演进步伐,而对其历史发展进程的分析,能够帮助学生对茂腔的艺术面貌产生更全面系统的认识。

   (一)茂腔的产生流变与解放前的演进

当代学者高鼑铸考证,流传在山东本地的茂腔,最早是由潍坊地十分流行的肘鼓子发展而来的_优尔+文'论:文;网www.youerw.com。在清朝嘉庆时期,姑娘腔逐渐发展成潍坊戏种肘鼓子,肘鼓子本身是一种单人可以演唱的歌唱艺术,因此还不能被称作是特定的戏曲戏种。清朝嘉庆以前,山东的尼姑、和尚、乞丐,常用肘鼓子歌唱方式实现讨饭诉求,而闯关东逃荒的潍坊群众也常用肘鼓子作为卖艺方式沿途乞讨。最终在嘉庆到咸丰历史时期内,肘鼓子分裂成了包括茂腔、柳琴戏在内的多种戏种,自此茂腔以“姑娘腔”作为基本的旋律样式,以板腔体作为声腔系统逐渐成型。

根据史料《中国戏曲音乐继承·山东卷》记载,在1895年左右,由于在创新中产生了“打冒”的唱法,因此茂腔艺术在本时期发展壮大,其戏曲爱好者快速增多。所谓打冒,就是演唱者需要在下句的尾声唱出高八度跳音旋律,并以此彰显唱腔水平吸引观众,人们也逐渐用“冒”的名号称呼茂腔。在1895年到1940年间,茂腔中的四大京、八大记等主要剧目迅速生成,此后茂腔也一度从山东走向华北发展。

   (二)新中国历史时期内茂腔的演变表现

自1940年到1950年,家乡茂腔因为唱腔革新不足发展日趋缓慢。1949年青岛解放后,当地政府开始对茂腔艺术进行抢救,并组织茂腔艺人重新编排上演四大京、八大记剧目,因为政府的介入,从1949年到1963年之间,茂腔的原始剧目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翻新,此外包括《洪湖赤卫队》、《八女投江》在内的一大批新时代茂腔剧目也在同期应运而生,可以将1949年到1963年看成是茂腔的黄金发展时段,但1966年开始我国进入文化大革命时期,本阶段茂腔艺术活动全面停止。2006年,茂腔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于20世纪90年代中国进入了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在信息大爆炸的环境里,喜欢并能接受茂腔的中国青年群众越来越少,自1990年至今,茂腔艺术领域几乎没有新的剧目产生,且潍坊本地茂腔艺术队伍也在不断缩水。

二 当代地方剧种茂腔的艺术特征

在当代,具有悠久的艺术文化历史的中国,被堪称是一个戏曲艺术大国。中国本土戏曲艺术的知名度,都与其自身的表演风格、剧目情况、唱段句式、体裁、歌唱技巧、腔调、歌词等艺术特征息息相关。论文本章将从剧目情况与唱段句式、方言唱词与板体旋律、歌唱技巧与腔调等方面出发,解读潍坊地方剧种的茂腔艺术特征,使当代戏曲爱好者和工作者对茂腔的艺术个性产生更深入理解。

  (一)剧目情况与唱段句式

茂腔现存剧目总数约为140个,完整的剧目却只有108个。在剧目体系中,四大京、八大记是最重要也是最常见的剧目。目前茂腔艺术领域的最大艺术剧团为青岛茂腔剧团,而潍坊茂腔剧团则主要承担着在本地实现对茂腔继承推广的任务。茂腔和京剧、花鼓戏等戏目一样,其戏剧故事多改编自古代传奇故事,以茂腔剧目《南京》为例,本出茂腔讲述了杜文学因为遭到奸人陷害不得不抛弃妻子逃往南京,并改换姓名招赘本土胡家,数年后杜文学前妻之子前来寻父,杜文学妻子胡兰英得知真相后十分震惊,却还是接纳了杜文学儿子的故事。每年潍坊茂腔剧团,需在山东本土及其他省市演出10多场《南京》剧目,而出演的八大记和四大京剧目场次总数达到100场以上。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