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顶一万句》的孤独意识与中小学爱育的加强(2)
时间:2017-04-08 09:01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一、引导家长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爱育的主体是父母。然而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中,“母亲”这一形象出现的次数少之又少,甚至处于消失的状态。慈父母爱的家庭伦理就此消失。父亲没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成为自己的附属品。家庭暴力又时时出现。现实生活中家庭教育同样存在误区,学校应发挥自身优势,采取措施,引导家长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一)家庭爱育的误区 正如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中的主人公一样,中小学学生也正在感受着家庭带给他的孤独。一是家庭暴力依然存在;二是父母对子女期望太高,急于求成,忽视孩子的精神世界;三是父母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忽视了孩子本身就是一个独立意义的人。总之,孩子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他们所期待的爱。 “家庭暴力在乡村生活中实在是司空见惯,它就是一种日常经验。”[2]杨百顺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偷着跑出去看罗长礼喊丧,被他爹老杨用皮鞭抽打一顿,之后便要杨百顺出去找丢失的羊。打着摆子的杨百顺,冒着遇到狼的危险,流浪在野外,不敢回家。家比狼更让他感到恐惧。李占琦也深受家庭暴力的毒害,每次打完李占琦,他的父亲李伯江还要哼上一段小曲。家庭暴力,打骂子女成为家长的取乐手段。家庭暴力在问题家庭是最为常见的。“子女在这种家庭中成长,往往会没有安全感,继而压抑、烦躁、自卑、孤僻、冷淡、仇视等变态心理渐长,更有甚者,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3]这个理论在杨百顺身上得到了验证,他的压抑和仇视无不和他受到的家庭暴力有关,直至提刀杀人。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封建思想驱使下,打骂孩子,家庭暴力等错误的教育方式便时时出现。有家长认为,打孩子是爱孩子的表现,“不打不成器”这句话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广为流传。许多孩子并没有得到他们所期待的爱。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家长都盼望着自己的子女能够飞黄腾达,或者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一定要在孩子身上看到希望。忽视了孩子自己的理想和兴趣爱好。不喜欢做豆腐的杨百顺,在老杨的逼迫下,不得不为之。现在的孩子也正遭受着类似的苦难。家长为了孩子的“成才”,不惜花费大量的财力。为孩子报各种辅导班。许多情况下,父母花尽了心力,孩子却没有像预期那样,成为有才能的人。精神的孤独,激不起人的斗志。兴趣是激发人奋斗的强大动力。单纯的追求才能的进步,不如绕道而行,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爱好,用兴趣激励子女成才。兴趣的激励作用在杨百顺身上体现的非常明显,为了看喊丧,打着摆子跑到三十里外的王家庄。由此看来,兴趣可以击败阻碍,催人前进。 “不少家长并没有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意义的人来对待,而是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4]作为家长的“私有财产”,就可以去随意的支配和使用。不管是在文本中,还是在现实社会,这种现象都经常出现。从文本来看,杨百业娶亲和曹青娥嫁人都是听从父母之言,包办婚姻下,曹青娥的一辈子被牛书道给毁了;现实中,不少家长把培育孩子当成自己炫耀的资本,在父母的炫耀中,孩子倍感孤独;有的父母认为,只有听从自己的,孩子才能幸福。这些都是错误的思想。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的,有自己的理性思考和价值判断标准,家长应该尊重。 以上种种现象表明,家庭教育存在着误区,父母对孩子的爱不一定能消解掉孩子的孤独,甚至加剧了孩子的孤独。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有两点:一是对孩子的爱过于狭隘,教育思想落后,只追求物质,而忽略精神;二是教育观念过于狭隘,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