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特色文化的培育和发展的价值(2)
时间:2020-02-29 20:12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参考文献 - 11 - 一、引言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绝对收入理论在凯恩斯提出之后,对消费函数理论影响深远。但该理论模型也存在严重的缺陷,以之解释大学生的消费状况是无力的。大学生居于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大学,而且有受长期教育的经历,使大学生呈现群居性、无收入性、集中性、低收入性等特点,但其消费并不符合绝对收入理论。绝对收入理论指出在短期中消费由收入决定,收入和消费呈相关关系。消费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两者增长率相较消费是低于收入的,消费的增长量呈递减趋势。如何解释大学生消费现状与绝对收入理论相悖,是本文研究的主要方向。 目前采用传统的绝对收入理论模型解释大学生消费状况存在两点疑点,其一是大学生作为低收入、高消费的群体其收入和消费的关系并不遵循绝对收入理论模型,大学生的消费随着收入增加而增加,其消费增量在收入中的比重并非是递减的。而根据绝对收入理论,平均消费倾向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是单调递减的,也就是说收入越高,平均消费倾向越低。其次,绝对收入理论只是个即期模型,忽视了每个人的收入跨期预期和储蓄心理预期。因此,本文将在绝对收入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应用经济学理论和大学生收入与消费的数据分析来解释个中原因,得出大学生收入与消费关系的一些客观结论。 (二)消费及大学生消费的概述 1.消费的含义及要素 消费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也是人类基本的经济行为。消费作为生产的最终目的,一方面反映了人们的物质利益需求,一方面刺激了生产,如果脱离了消费,生产将会失去意义。 对于消费最早的定义是:“人们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对物质资料的使用和消耗。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我国消费经济学家伊世杰对消费理解为:“人们在物质资料和劳务的生产与生活中,对物质产品和劳动力的消耗过程。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其理论认为消费即为消耗的过程。然而,不难获知:消费分为两种,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马克思将其中的生活消费称作“原来意义上的消费”。 2.大学生消费行为的涵义和特点 大学生消费行为一般是指高校里的日常生活中,学生为了满足物质和精神需要,根据其经济条件(大多取决于家庭的经济条件),消耗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过程。在明确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后,我们不难得知大学生的消费主要为满足其自己物质精神需要的生活消费。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处于社会而脱离社会。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大学生作为新兴的消费群体,其消费能力日益高涨,然而作为青年劳动力的大学生几乎不从事生产。也就是说大学生虽然还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但是已拥有独立的购买能力。这也导致其在消费过程中形成自有的特点。 群居性和集中性,容易造成趋同消费和攀比消费。大学生的生活范围比较集中,群体化特征明显,当大多人有某种消费行为时,往往愿意与其保持一致的消费行为,即所谓的趋同心理。大学生虽然有其辨别事物的能力,但往往易受环境左右,感情用事,当一部分人同处于某种状态时,就会在群体间形成一种效应,其他学生在效应作用下纷纷模仿,盲目跟从,追随消费。尽管他们并不需要这种商品,即使已经超出他们经济所能承受的能力,也会随波逐流。不然就会觉得自己被这个群体所排斥。群体还是滋养虚荣的沃土,学生由于心智未完全成熟,往往以高档、高价格物品炫耀于人前,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理。尽管他们并无和高消费成正比的收入。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