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民生新闻娱乐化现象分析(3)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网络民生新闻娱乐化现象分析(3)


1.卖弄噱头,哗众取宠。民生新闻视角小,为了吸引更多的关注,赚取更多的点击率,网站会选取轻松、娱乐化的主题作为民众茶余饭后的闲谈。新闻开始大肆铺张渲染新闻背景,制造悬念,吊足受众的胃口。如中新网在2013年4月12日的新闻《午夜惊魂:男子深夜接到“亡妻”来电》,男子午夜接到“亡妻”电话?该篇报道故意制造恐怖气氛的噱头,吸引受众眼球。像“午夜凶铃”这种只会在电影里出现的情节,竟然以新闻标题的方式出现,以故弄玄虚来娱乐大众。
2.罗列琐事,信息肤浅。由于网络的门槛低,具有海量性、弱控制性等特点,为每个受众在网上发布信息提供了广阔的网络平台。网络上的民生新闻多是无聊网民的抱怨与闲聊的家常,而真正的新闻却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很多媒体对网络民生新闻真正内涵的理解有些偏颇,只要是关于百姓生活的事,事无巨细都会详加报道。只会罗列一些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的生活琐事,将琐碎的小事简单堆砌,而不能从这些日常小事中挖掘出事情的本质所在,使民生新闻内容碎片化,内容肤浅。在2013年4月13日新浪网的民生报道中,都是一些诸如儿童疑鼠药中毒鼻血不止、彪悍司机酒驾扇交警耳光、女子难忍邻居佛经吵闹与其当街械斗之类的琐事,这些新闻都在罗列一些打架斗殴、血腥暴力的内容。民生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大问题,但这些报道一罗列琐事,对于就业、收入不均、教育制度、医疗住房等重要民生问题没有过多涉及,脱离了民生新闻本身的意义。
3.新闻恶搞,无厘头。网络独有的开放性与弱控制性为网络民生新闻的恶搞、无厘头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激烈的社会竞争,沉重的社会压力,网民无处表达、无处发泄,只能在网络这个开放的平台上尽情挥洒自己的情绪。生活中的严肃新闻以自己所期望的方式、结果呈现出来,满足了受众发泄对社会现实不满的需要。对网络民生新闻进行恶搞最独特的表现方式是将网络民生新闻本土化,配合当地独具特色的方言、服饰、地域特色进行报道,这也是近几年来各大网站竞相报道的重点。如2011年优酷网友上传了一段“车辆受损,大连方言报案”的恶搞视频。视频中工作人员竭力想弄明白报案人车辆受损时间、位置、受损程度,但是报案人一直以“刚刚、甘井子区、道牙子”等方言来戏耍工作人员,时间、地点等有关车辆受损的信息工作人员很长时间还是无法弄清楚。这样的报案,自己的车辆无法得到及时修理,也影响工作人员的正常工作。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给110、10086等打恶搞电话,以此获得自己所谓的乐趣,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4.炮制新闻,捕风捉影。炮制虚假新闻往往具有很大的噱头,能引起很大的轰动效应。个别网站或者新闻传播者过度追求名利,害怕错失报道新闻的先机,没有事先对新闻来源、新闻内容进行核实、验证,也没有对新闻进行后期的跟踪报道,凭主观想象、主观臆断去推理新闻事件的走向,再加上新闻策划人夸张的表现手法,致使虚假不实新闻的出现。例如2013年4月7日,网上的一段视频引起了公众的热议。在吉林长春的一个菜市场,一位老人突发脑梗塞摔倒,在急救人员到达之前有178个人从老人身上跨过,但只有一人在守护。新闻源自新文化网,原标题为《老人突发脑梗塞摔倒》,随后大河网、新华网、中国网等各大网站纷纷以《长春老人突发脑梗塞摔倒 178人跨过仅1人守护》为标题对事件大肆报道,人们纷纷谴责路人的冷漠,网友们纷纷感叹这是长春版的“小悦悦事件”。但是冷漠背后事情的真相是视频被人为加工,看似冷漠的场面其实是一场热心、有序、理性、科学的救治过程,打电话的商贩、守护的女子、让开通道的顾客,甚至是那些看似冷漠的路人,他们其实都在尽力地救助老人。但是,网络传播者捕风捉影,无中生有,把一个充满温馨的救助场面变成了冷漠如刀的场景。炮制新闻,捕风捉影让网络民生新闻失去了公信力,也伤了民众的心。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