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以来台湾歌曲意象研究(2)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音乐舞蹈论文 >

1980年代以来台湾歌曲意象研究(2)


Keywords: After 1980’s,Taiwan's lyrics,Image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5
第二章 文化结合形成互动效应    6
2.1全球化意象的使用    6
2.2意象的民族化回归    7
第三章 情景交融构筑审美体验    7
3.1意象的大众化    7
3.2意象的情感化    9
第四章 具体意象的语义分析    9
4.1气象意象    9
4.1.1雨意象    10
4.2.1风意象    11
4.3.1雪意象    12
4.2植物意象    13
4.2.1花意象    13
4.2.2茶意象    15
4.3动物意象    16
4.3.1鸟类意象    16
4.3.1.1白鸽    16
4.3.1.2燕子    16
4.3.2蝴蝶意象    17
4.3.3蝉意象    18
结束语    19
致谢    20
参考文献    21
第一章 绪论
现如今社会政治经济在逐步发展,人们对于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也开始不断提高,在音乐方面不断兴起,流行歌曲则成为普遍大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如今诗歌被大众化边缘化的情况下,歌曲中的歌词几乎是大众唯一可以接触到的诗体文学了。用诗歌的语言方式来抒发情感,歌曲深受大众的喜爱。另外,歌曲中的歌词也已然成为了一种文化载体。而台湾音乐向来深受全国人民的喜爱,歌曲中的各种意象的使用配合使歌词更具特色,意象本就是美学范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歌曲中也不例外。本文旨在针对1980年代以来台湾歌曲中的歌词意象进行探索性研究,通过台湾歌词意象特色的梳理,试从读者的角度抓住台湾歌曲歌词中所涌现的各类意象为研究主题,进而对台湾流行歌曲歌词进行界定,并在此基础上,对台湾歌曲歌词的意象选择、意象搭配现象以及台湾歌曲中具体的意象运用给予阐释,以1980年代以后的台湾歌曲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意象特色,深度考察意象语义。
流行音乐数量的增多,歌词文化也颇受现今学术界热议,在中国流行歌曲界,台湾歌曲以其唯美、细致的特点独树一帜,台湾歌曲的发展与大陆稍有不同,它的发展历程不是特定历史环境下所孤立的发展,而是结合当地的经济文化循序渐进地从产生到发展再到成熟。上世纪70年代时的一场“民歌运动”让台湾民众掀起了一场回归校园的风潮,当时的台湾民谣正朝着让音乐更本土化的目标而努力,邓丽君正是那段时期所孕育出来的一代歌后,她的歌曲至今仍影响着整个华语乐坛。到了80年代,人们不再满足于单单一种音乐文化类型,校园民歌开始出现疲态改变迫在眉睫,音乐人开始寻找新的道路,在商业利益的因素下,很多民谣歌手逐步转做流行歌曲,正是此时罗大佑、姜育恒、齐豫等歌手带着他们的歌曲亮相时,一种新的音乐文化类型开始悄然出现,歌词和曲风的大胆创新都深受当时人们的喜爱,就这样台湾音乐进入了一个不一样的时代,流行歌曲诞生了。
意象,简言之,人的想法、情绪、意趣等情感与理智的结合就是意,将意用客观的物作为载体形象表达出来为象。[ ]意象是文学作品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构成要素。值得注意的是,意象在很多中西方经典文献中都有涉猎,各国学者也多有提及,康德曾在《判断力批判》中写道:“审美意象是一种想象力所形成的形象显现”。[ ]可见,作为诗词部分意象的重要性。
中国最早将“意象”作为一个概念来看的是汉朝的王充,在他的《论衡•乱龙》中记载:“夫画布为熊麋之象,名布为侯,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 ]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