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与《牡丹亭》的比较(2)
时间:2020-03-12 20:58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西厢记》和《牡丹亭》都是表现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婚姻自由的经典作品,但再具体写法、主题的表达、人物的塑造等方面又存在明显的不同。通过对《西厢记》和《牡丹亭》的比较研究应该了解这些不同的具体表现及其原因。本篇论文将通过分析主题、人物、文本结构、艺术特色四部分的异同,来更好的把握作品的主旨内涵,可以知道作者创作的背景和原因,以及作品想传达的思想。 从大方面说,之所以选择这个课题,是因为课题中出现的两部作品都属于戏剧,戏剧是中国古代的中国的戏曲文化是世界上古老的戏剧文化,中国戏曲之所以有着特殊的魅力,是因为戏曲不仅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它还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像戏剧文化应该被传承下来,而不是日益埋没。 从小的方面说,元杂剧和明传奇是中国戏曲史上比较繁荣的两个时期,而《西厢记》和《牡丹亭》又是这两个时代的重要作品,本文将从主题思想、人物性格、文本结构、艺术特色这四个发面来比较《西厢记》与《牡丹亭》,通过深度剖析两部作品,可以了解中国戏曲的魅力,能体会作者创作的原因,能从主题内容、语言风格、艺术手法等方面去把握戏曲文化,以以小见大的方法来体会中国戏曲的精髓。 第一章 主题思想 1.1相似的题材及主题 《西厢记》和《牡丹亭》就题材内容以及主题内涵方面而言,是有相似之处的。首先,《西厢记》和《牡丹亭》都以爱情主题闻名于世,不仅在我国戏剧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并且在舞台上盛演不衰。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是它们共同的思想主题。《西厢记》中的“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与《牡丹亭》中的“普天下做鬼的有情谁似咱”有异曲同工之妙。其次,这两部作品都有着对封建伦理、封建道德的控诉和抗争。《西厢记》“愿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主题的提出是对整个封建婚恋制度的不满。在封建社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才是正统的婚恋观,青年男女自由结合在当时是不可能出现的。它的出现则代表了封建社会广大青年男女的愿望。汤显祖做《牡丹亭》则是突出爱是不受理和封建婚姻制度束缚的,他肯定了人本能的基本欲望需求。所以这两部作品都表达了对封建社会不合理婚恋观的不满,都希望青年男女能自由恋爱,追求幸福。但《牡丹亭》高于《西厢记》之处在于汤显祖对封建礼教的抨击更强烈,他揭露了当时晚明社会各阶层的黑暗,更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 1.2《牡丹亭》更为深刻的时代意义 《西厢记》和《牡丹亭》在主题上都有着反封建的意识,但是《牡丹亭》更为深刻的意义在于汤显祖揭露社会黑暗现实的本质,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 首先,两部作品反映的主题不同。《西厢记》[1] 改编自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西厢记》的成就在于从根本上改变了《莺莺传》的主题思想和莺莺的悲剧结局,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在爱情上坚贞不渝,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并经过不懈的努力,终结秦晋之好的一对青年。这样一改,使剧本反封建的倾向更鲜明,更好的突出了主题“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作品通过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热情的歌颂了男女主人公敢于反抗冷酷的封建礼教和封建社会不合理的门第观念的精神,表达了作者“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王实甫通过崔、张二人在实际生活中的相互了解,由相知其品性才情到彼此相敬而建立情感,而不是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建立的婚姻。爱情本是人类最美好、最高尚、最宝贵的感情,还有什么比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婚姻更幸福呢?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