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改革与创新研究(3)
时间:2020-03-13 21:48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自2006之后我国提出不少政策大力农村社会事业,对农民的文化水平以及新农村建设意识加以提升。2007年我国认为有必要加强对“三农”的发展,对现代农业建设保障机制加以完善。在2008年时确定将农村基本经营机制的平稳发展及对农村改革的深化定为发展主题。 2010年开始,中央明确表示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才能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为此,在2012年提出对健全金融服务考核评价的方式,使得农村信贷服务质量提高。同时在2013年时,政府加强对农村金融改革的支持和指引,推动商业性金融支农大力发展以及金融产品服务的创新性。2015年中央表示农村金融改革要主动适应农村的发展情况,并加以创新。 我国农村经济得到提高必须建立在健全的金融体系基础上,要加强农村金融组织创新力度,制定标准严格控制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准入政策,在适当的时候对其进行调整,采取有效的措施鼓励和支持符合农村需求特点的金融机构组织的大力发展。 1.2农村金融的现状 1.2.1 农业保险覆盖范围逐步增大、风险保障能力日益提高 农业保险的试点逐步扩展到全国范围。目前,全国总共建设农业保险镇级服务站大约2.3万个,村级服务点接近28万个,覆盖了将近全国的48%,协保员大约40万余人。由农业保险观察,和国计民生、国家粮食安全的农作物、牲畜产品、重要蔬菜类和森林等保险得到了重要的发展,渔业、农机具、农房、特别保险等业务逐渐推广。从2007年一直到2015年,农业保险业的风险保障资金由1126亿元增加到1.66万亿元,平均每年增长速度57.09%,所提供的风险保障达到5.72万亿元,向1.68亿的受灾农户支付赔偿款高达958.62亿元,对灾难救助及重建有着重要意义。 1.2.2农村服务方式和金融产品创新持续推动 2008年我国开始在农村地区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试点,在2010年时将此项目推广至全国发展。几年以来,金融机构联系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特征,使抵押担保范围逐步增加,使用渺小贷款管理技术,扩充联保贷款和小额信用贷款的遮盖范围,出现了集体森权、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大型农机具等抵押贷款产品,由此在全国范围内影响力颇大的具有特色的创新实践以及创新产品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农村金融有了新的创新。手机银行、移动支付等互联网金融业态也在迅猛出现,有些互联网金融组织对 “三农”的推动产生了积极意义。 1.2.3农村金融体系日益完备,服务渗透率和覆盖面得到了提高 经过不断的探索,我国的农村金融服务的便民性在持续增加,可得性在不断增长。邮政储蓄表现出在沟通城乡、网络覆盖面的优点,逐步强化县域金融服务。开发银行发扬开发性金融支农效果,在支撑农业、县城建设和推动农村等方面发扬了极大的作用。经过逐渐发展和培育,各种金融机构在网络覆盖点等方面产生了极大的作用。这些金融机构不断推进着偏远农村地区的基础金融服务,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使得乡镇的基础金融服务进一步的提高。金融机构空白乡镇的不断减少,从而使乡镇金融机构以及基础金融服务双覆盖的计划得到更好的发展。 1.2.4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基本形成 对比金融机构的优势,才能扬长避短,明确定位,分类施策,从而促进农村金融的改革。 首先,使农业发展银行的的业务范围逐渐扩大,除了把重心放在保证粮棉油收购储蓄外,还可以控制风险的情况下,积极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其次,洞察了商业银行与“三农”结合的新模式,这种模式推动了农业银行的变革。再者,加强信贷能力的建设,建立邮政储蓄银行,加快健全邮政储蓄资金的回流机制,帮助多层次农村体系的形成。之后,加强农村保险业的大力发展,逐步扩展保费补贴的试点范围,为的是有效实施使农业风险保障功能。最后,促进资本市场作用的广泛发挥,使涉及农业的企业直接融资水平持续上升,从而使得农产品期货体系的建立基本形成。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