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实业计划》中的社会和谐思想研究(3)
时间:2020-03-18 21:13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引进外资的举措,可谓与《实业计划》中开放、革新、发展的主旨不谋而合,以此同时,对外开放也成为贯穿于“计划”的重要发展姿态。孙中山先生曾先后发函至外国使领馆申请贷款 ,以满足改革发展初期的资本需求(由此举看,国外资本是工业发展资金立足的根本),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民间资本无法肩负起实业开发的重担,中国丰富且相对廉价的劳动力、拥有巨大潜力的市场一直得不到合理的利用与开发,在此情况下,引进资本成为必须,其性质自然是资本主义性质。其实,当年《实业计划》中设定的资本引入量在今天看来已不那么重要,引进外资的根本意义在于开放国内市场。在“自由市场 ”的催生下,贸易财富的相互流通及积累可以为社会的物质文明发展提供温床。以上所谓的一切发展皆是国家的发展、国民的发展、更是全社会的发展。孙中山先生的发展之路最终谋求的是国家发展与和谐社会共进的目标。 长久以来,中国工业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受制于传统手工加工的束缚,其生产效率低下,极大的限制了工业的发展规模。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作的工业发展方向在《实业计划》中被提上日程(现代化工厂及制造局也纷纷新建)。工业机器生产、技术人才的注入和科学生产方式的转变使物质文明在中国开花结果,丰富的物质文明成果给国民带来享受的同时,工业化的进程也在有条不紊的前进。我个人认为,虽然机器化生产可能一度导致传统工人失业率骤升,但立足长远看来,机器化的高生产率有利于解放更多劳动力,促使这些劳动力流向其他产业,这在快速激活社会生产、稳定社会生产收入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工人得到合理的收入,在合理的工作制度下生产时,社会生产制度与劳动关系得到双重的和谐。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