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避现象”中的民主协商路径分析(3)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法学论文 >

“邻避现象”中的民主协商路径分析(3)


因此,本文将“邻避现象”界定为:在社会发展特定背景下,当地居民为了维护利益而对某些附近具有较强负外部性的基础设施项目或工业项目进行抵制和反抗 的一种社会现象。也可以说是对地方特定土地使用的一种不满情绪,并由此而引发的反抗行为。
这个定义包括四层基本特征:
一是客观存在性。邻避现象是社会经济、政治和科技发展、公民意识苏醒、环境保护的必然产物。由于技术的风险性、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诸多未知、资源的无限性和社会需求的多样性等众多因素的影响,无论政府对资源进行怎样的合理配置,政策总是存在不完善的地方。这就决定了政府政策必然不能照顾到所有人的利益,总有少部分人的利益被忽视或损害。总有少数人要为集体的利益买单。
二是不均衡性。邻避设施完全是公共物品,是不存在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特征的,既然所有人共享便利,就应该所有人“买单”。但现实中,其环境成本却转嫁给特定的少数人,由他们承担,造成了成本与效益的不对称。这种分配的不均衡模式形成了邻避的发端。
三是不确定性。一方面,邻避设施并不都会导致邻避现象,只有那些被人们感觉并意识到风险并加以关注的设施才会引发邻避现象。另一方面,根据风险理论,当今世界是一个风险社会,一般公众对风险的认知是不确定的,他们因为受到个人知识经验、技术因素和信息的不对称等因素制约,会偏离客观风险,导致对邻避设施风险产生极为恐惧的心理,造成从个体到群体的极度恐慌,进而引起公众对邻避设施的恐慌性抗拒等过度反应,或其它非理性的态度和行为。因此邻避现象具有不确定性。
四是高度动员性。首先,当今社会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产生,公众可以足不出户就将邻避信息广而告之,这是由于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受众广、不受时空限制、操作方便等优点决定的。新媒体把邻避信息广而告之,进而将线上的号召活动发展到线下的邻避运动,具有极强的号召性与感染性。其次,虽然说邻避运动的主体是局部民众,一般来说是会随着区域的远离而减弱。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整个社会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很多环境保护主义者会受到“环境正义”和“公共善”理念的感召,同仇敌忾,加入到邻避大军中来,成为奋起反抗的一员。由此,邻避现象将进入失控的境地。
(二)邻避现象的类型
邻避现象的生成源是多元的,学者陶鹏根据邻避现象的引发因素将其分成以下四个类型:一是与污染类相关的邻避现象,如:由高速公路、市区高架、垃圾处理设施、污水处理设施产生环境污染引发的反对情形;二是与风向集聚类相关的邻避现象,如由变电站、加油站、加气站、发电厂、核电站等引致的反抗情形,三是与污名化 类有关的邻避现象,诱导此类反抗的公共设施有戒毒中心、精神病治疗机构、监狱等;四是与心理不悦类有关的邻避现象,激发此类现象的邻避设施有火葬场、殡仪馆、墓地等。
在邻避项目中,作为日常所需、广泛建设、污名性显著、渗透式污染严重种类的垃圾焚烧厂,格外受到人民特别是专家学者的关注及重视。本文介绍的此次胶着对抗的“余杭中泰事件”就是由于垃圾焚烧厂的兴建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属于上述类型中的与污染类相关的邻避现象,因此它是一次典型的邻避冲突。本文将以该事件为例,结合冲突发生发展进程,分析邻避现象的成因及引入民主协商路径、试图建立机制解决问题。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