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儒林外史》看清朝知识分子眼中的科举制度(2)
时间:2020-05-06 22:04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7
(二)日常生活中,追求真性情和崇尚男女平等 7 1.追求真性情 8 2.崇尚男女平等 8 结语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从《儒林外史》看清朝知识分子眼中的科举制度 一、 吴敬梓的避世思想和《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莫言的童年经历是苦涩的,莫言作品中挥之不去的饥饿情结就与其苦难的童年经历有密切的关系。 (一)吴敬梓的避世思想 吴敬梓,字敏轩。“敏”字在《论语·公冶长》中就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轩”字则为通达之意。[1]他出生在官宦世家,曾祖父兄弟一共五人,多是进士。所以自小就对文化知识耳濡目染,吴敬梓有很高的文学修养,也有很大的意愿去参加科举考试。但是父亲因为生性耿直,因不愿与人合谋鱼肉百姓而被罢官。父亲死时给吴敬梓留下了一批遗产,就是这批遗产同样给吴敬梓带来了灾祸,让他陷入被家族争夺财产的艰难处境中。再加上科考屡试不第,生活与梦想各种受挫,也由此令吴敬梓产生了避世思想。 1.淡泊名利的隐士 “也许是因为人生苦难使吴敬梓清晰地认识到功名富贵的虚无,封建道德的虚伪,更使他对曾经无限依恋的封建科举滋生了一种幻灭感和失望感,从而走上了一条傲世抗俗的道路,并在自己的作品中倾心打造向往的理想王国,但归根到底,所有的愤世疾俗的复杂情感都是由避世思想所引导的。” [2]王冕是吴敬梓用心塑造的一个鲜活的隐士形象,也是作者眼中心里的完美形象。首先,王冕是一个孝子。王冕喜欢读书学习,但家里没钱供他进学堂,所以他听从母亲的建议二话不说去帮邻居秦老放牛。而且呢,在放牛期间,遇到秦老腌制腊肉鱼之类的给他吃的时候,,源^自#优尔^文~论`文{网[www.youerw.com王冕总是用荷叶包起来,带回家来给母亲吃。王冕对母亲的意见也很尊重,一般情况下,不违母愿。王冕的母亲不喜儿子做官,只求孩子一生平平安安,无大灾大祸,所以临死前留下遗愿,希望儿子不要出去做官,王冕便哭着应诺了,足以看出他对母亲的孝顺。其次,王冕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王冕自小聪慧,虽没有条件进入学堂进行系统的学习,不得已要为隔壁邻居秦老家放牛,依然不放弃读书学习,功夫不负苦心人,不满二十岁,便精通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而且王冕的画亦是一绝,传神细致,为人广为传颂。所以很多附庸风雅的人便慕名而来,若是放在别人身上,能与官家相交是再幸运不过的事情了,也可以把这件事又或这些人作为自己茶余饭后吹嘘的资本,而王冕不,当时知县派人去请王冕,王冕直接礼貌的回绝,待时知县登门来请时,王冕则偷偷的出去,避而不见。究其原因,是王冕不喜时知县借素为的势,平日里欺压百姓无所不为的行为。最后,王冕生性豁达、不拘一格。“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竟遮道讪笑,冕亦笑”。[3]是一个不理世俗豁达随性的理想人物,也是作者笔下的一个完美的隐士。 2. 宽厚善良的伶人 鲍文卿是作者笔下的一个特殊的伶人,他宽容善良、有正义感、认真遵从封建礼法教义,不是儒士而胜儒士千倍万倍。卧闲草堂评本在批语中说:“鲍文卿之做戏子,乃其祖父相传之世业,文卿溷迹戏行中,而矫矫自好,不愧其为端人正士,虽做戏子庸何伤?天下何尝不有士大夫而身为戏子之所为者?则名儒而实戏也。今文卿居然一戏子,而实不愧于士大夫之列,则名戏而实儒也”。[4]首先,鲍文卿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当知县向鼎因为一件案件而被弹劾,鲍文卿作为一个那个时代的贱民,不顾自己的安危,主动找到按察史,说明平日里知县向鼎的为人,最终挽救了好官向鼎。其实,在之前他与向鼎并无特殊交情,只是不愿这世上少了一个好官而替向鼎求情,足以看出他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若还有人怀疑他是因为想事后得到向鼎的庇佑,那向鼎拿五百两银子以示感谢的时候他也坚决不受,在以后与向鼎的交流中,他也从未对向鼎提出一点不合理的要求,则更显示出了他的高风亮节。其次,鲍文卿是一个善良的人论文网。当穷秀才倪霜峰穷困潦倒,只能把儿子卖了的时候,鲍文卿对他伸出援助之手,并帮倪霜峰养儿子。在戏园子里特别缺人的时候,鲍文卿也没有把倪霜峰的儿子倪廷玺拉去学戏,而是出钱让倪廷玺学了两年私塾,帮着班主管班。并且在倪霜峰去世的时候,让倪廷玺披麻戴孝,足以看出他的善良。再次,鲍文卿是一个宽容的人。第二十六回,向鼎下察童生的时候,带了鲍文卿父子检查,期间呢,有一个童生想要借着出恭而偷偷的拿考试答案,被鲍文卿父子看到,倪廷玺要拉着那个童生去见大老爷,鲍文卿却不忍心,告诉童生回去接着老老实实考试吧,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鲍文卿的宽容。鲍文卿身上具有很多优秀的品格,不是儒士而胜儒士,从作者吴敬梓塑造了这么好的一个伶人形象,我们也能看到吴敬梓本人对世间各种人平等的观念。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