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邦《离婚申请》直面人性的缺失和生活的苦难(3)
时间:2020-07-11 21:14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刘庆邦自己曾说过当今的社会中,很多人都已经缺乏了敬畏之心,没有了信仰,他们似乎天不怕,地不怕,神不怕,鬼不怕,在他看来,中国人什么都不怕,才是最可怕的。人总得有点怕头,我们应该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特别是敬畏死亡,时刻保持这些敬畏感,这也是他写这篇小说的初衷。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孙宝英毅然地为丈夫的死负起了责任。而且由始至终孙宝英对李云中是愧疚的,当得知他在窑矿出事故时的第一反应就是自己害了他,如果不是自己对丈夫的感情背叛,让丈夫整天忧心忡忡,他也就不至于惨死在矿井。以前她背叛感情,认错后还继续犯错,是因为她并没有真正的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或者说事态还未发展到能够触动她内心深处的那根弦。她觉得只要丈夫还在身边,她的“天”就还在,她永远可以在丈夫的庇佑下生活。也许在生活里他们夫妻两并没有更多的言语交流,可在心理上,远在外乡漂泊,甚至可以说是在夹缝中生存的这两口子是互相依靠的,对于丈夫李云中也是如此,否则他也不会再三犹豫是否要离婚。但当丈夫死了,事情就发生了质的转变,她没想到她的背叛要以丈夫的惨死为代价,她原本是想善待自己,满足自身的需求,可如果这种生活要以最亲的人的生命为代价,这是她始料未及的,也绝不是她想看到的。 最终,孙宝英努力寻求人格的独立,使人性复归。丈夫的死使孙宝英醒悟过来了,唤回了内心深底的良知,也即刻摆正自己的态度,不再总是纠结,从矛盾的漩涡里毅然地跳了出来。当然她的成熟还是停留在初级阶段,甚至可以说是幼稚的,并不完全的成熟,当王承坤对她进行思想教育,“她趴在桌角上了,把脸埋在臂弯里。王承坤看出来,这个女人在进行思想斗争,一个女人二十七八,接近三十岁了,想点事情还是一个小孩。”[2]刚开始她淳朴的姿态,让我们为她的遭遇感到同情,同时也在担心她今后的去向与生计问题。可后来她的话震撼了王承坤,也震撼了我们,她说:“李云中活着的时候,我是对不起他,如今他死了,我再也不会对不起他了。”这并不是她一时兴起的承诺,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她拿出了自己的实际行动。一个没有多少知识的农村女人,生活在异乡本身就不容易,如今丈夫又死了,还留下一个小女儿,孤苦无依的她,她的未来生活艰难程度是一目了然的,也是可以预见的。如果她继续保持跟田怀金的关系,或者接受王承坤的爱意,那么在接下来的生活中,至少在物质方面多多少少会得到些帮助。可她不仅果断的结束自己的婚外情,而且也拒绝王承坤的爱意,选择守着已经不在人世的丈夫,选择独自生活,这是她人格上的一次升华。因为此时的她拒绝的不仅仅是一份感情,更是一份生活保障。丈夫的死让她意识到了两方面,一方面是她对自己在伦理道德上的回归,不管她内心有么强烈的生理需求和精神需要,她出轨就其本身来讲就是不道德,它有悖世俗伦理纲常,失去的原有的价值观念被重新唤醒,在孙宝英这样的中国传统女性的意识中,自己的从属地位这一价值观念已经在心中根深蒂固,尽管她做出了出格的事,但她始终无法摆脱对男性的依赖,尤其是在心理上和情感上的依赖,在女人的心灵深处,挥之不去的是对男人的爱的依恋。这种价值观念使得她宁愿放弃物质上的保障,过着贫苦的生活来求得心灵上的慰藉,从更深的层次上讲是她对人性的真善的本质追求。另一方面是她跟田怀金的苟合,并不是完全出于自愿,当时的她还得为在矿上工作的丈夫李云中考虑,这其中肯定不能排除田怀金逼迫她就范这一可能性,出于种种的压力,她顺从了田怀金。可结果是丈夫却因为这件事付出了宝贵的生命,这不是孙宝英想要的,她也认清了整个事件最终的受害者是他们夫妻俩,因此她也要摆脱这种强权下的生活,为失去的丈夫,也为自己赢得残留的一点尊严。源^自·优尔·文.论,文'网]www.youerw.com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