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地山小说的佛教纠结与释然(2)
时间:2020-07-11 21:19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许地山1915年回国,1917年到北京,进入燕京大学。他在北京求学期间,除了闭户读书,就是常逛寺庙,北京主要的寺庙他都跑遍了。他对去过的寺院非常熟悉。有学生回忆:许先生学识渊博,只要有问,必有所答,无论是一个神像的帽子或者是菩萨的一只鞋,都能说出象征意义。 许地山的生活小品文,不仅美满和谐,而且更是渗透着佛经的哲理。如以南普寺为文化背景的《愿》: 我愿你作无边的宝华盖,能普荫一切世间诸有情;愿你为如意净明珠,能普照一切世间诸有情;愿为你降魔金刚杵,能破坏一切世间诸障碍;愿你为多宝盂兰盆,能盛百,滋一切世间诸饥渴者;愿你有六手,十二手,百手,千万手,无量数那由它如意手,能成全一切世间等等美善事。 《香》是通过夫妇点沉香有感而做: “佛法么?色,声,,触,造作,思维,都是佛法;惟有爱闻香底爱不是佛法。” 这正是“通晓诸法为智,断惑证理为慧”。这些作品,包括后来的小说,诗歌,以及为怀念妻子所做的情诗,多有说有情无情,说出世入世,过去来生的。 佛学大家陈寅格对他也是推崇备至: “寅格昔年略治佛道二家之学,然于道教仅供史事之补正,于佛教亦止比较原文与编译本字句之异同,至其微言大义所在,则未能言之也。后读许地山先生所著佛道二教史论文,关于教义本体具有精深之评述,心服之余,弥能自愧,遂捐弃故技,不敢复谈此事矣。” 大家之言,可见许地山佛学造诣。 许地山研究佛学,精益求精,曾有自作赞偈可为佐证: 顶礼过去诸论师,令我粗知佛法轮。 顶礼韦陀耶菩散,宇井,杜耆,克伊特。 与及法友吕秋逸,令于正理得新解。 由此观之,许地山在佛教方面造诣颇深,甚至泰戈尔曾经建议许地山编著一本中国人看的懂的《梵文字典》。 二 许地山小说的佛教精神 上一节已经看到了许地山与佛教不解的情缘,下面将从五个方面来看看在文中是如何体现佛教理念,并在这里理念里同时发觉作者因为人生无常,世界充满遗憾和悲苦的命运结局的悲观消极的生命观,但也应该发觉到作者内心依然对生命充满希望,顺应生命的洒脱与智慧。 (一)悲 当我们读过《海角底的孤星》,《黄昏后》,《别话》,《爱流夕涨》等作品时,都会发现文章一开始往往充满温情和家庭和谐,结尾却总是伴着夜色,丈夫想起了已经亡去的妻子,无论从环境还是心境来说都使文章充满了悲凉的感觉。 事实上,许地山小说结局总是难以美满,这和许地山坎坷的人生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1920年他在燕京大学留校任教时,他在精神上遭受了极大的打击,在接妻子林月森来京途中,妻子疾患重病,客死上海,爱妻林月森善书法,懂佛法,和他结婚不到两年,感情甚好,因他求学假期方可见面,学成归来可进京团聚之时,偏撒手人寰,丧妻之痛难以抑制,他说:源^自·优尔·文.论,文'网]www.youerw.com 方才梦中见爱妻来,醒来急翻书夹,得前年所造时,朗诵许久,不觉泪下,于是把它录下来,作为第一首。 丧妻之痛给他以后的创作带来重大影响。《爱流夕涨》中,用孩子稚嫩的问父亲“什么叫妈妈的白日”来承托家庭的不幸,最后结尾也独自留父亲一人哀叹。《黄昏后》也是一位丧妻的父亲独自抚养两个女儿,生活的平易充实,待哄女儿睡去听着窗外的海潮声,丈夫幽幽的在想念妻子。也许如此内容的小说,正表达着许地山对死去妻子的怀念和叹息,结局处加之夜色的描写,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