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微博化”探析(2)
时间:2017-04-25 18:50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一、新闻评论及微博概述 (一)微博概述 微博(英语:microblogging或microblog)又称微博客,国内知名新媒体领域研究学者陈永东在国内率先给出了微博的定义:“微博是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 对这一定义可以理解为五个方面:第一、关注机制:可以关注自身感兴趣的,也可两者互相关注;第二、内容简短:通常为140字(包括标点符号);第三、实时信息发布:发布最新实时信息;第四、信息传播广播式:信息公开,谁都可以浏览;第五、社交网络平台:微博凭借其优势正成为公众社交网新型平台。 2006年3月,blogger的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首创了微博服务开始,也就是现今风靡全球的Twitter,到2009年8月,新浪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微博正式进入了公众的视野。2010年更被称作中国的“微博元年”。无论是普通大众还是社会名人,无论是个人团体还是政府组织都开始了使用微博。 (二)新闻评论“微博化”现象产生的背景 微博为网民提供一个拥有高度自由的公共交流平台,在这里,讨论话题没有限制,上到国家大事、时事政治,下到民生百态、娱乐八卦,都可以成为网民的话题;在这里,各个阶层的人都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表达自身的情感,通过微博,网民之间可以对新闻事件展开深入的交流、探讨,甚至形成意见集合群体。微博正是凭借这一魅力,迅速成为公共舆论平台,玩微博也迅速成为中国网民的上网的主要活动之一,截至2013年12月,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2.81亿,网民中微博使用率为45.5%。 庞大的用户群体使得微博在人们的日常生活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作为新媒体的杰出代表,微博的发展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进步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网民习惯于通过微博来获取新闻资讯,他们通过热点微博话题来紧跟社会潮流,通过微博评论功能,广泛参与到社会热点新闻的讨论中去。在过去的2013年,从全国两会到雅安地震,再到“苍蝇老虎一起打”;从声讨各种“神剧”到“爸爸去哪了”,千万网友通过微博上深入参与到事件发展之中,发表自身的观点、看法,不断见证和推动各类重大新闻事件的发展。 微博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其促使网民转变了传统的新闻阅读和意见表达习惯。新闻评论“微博化”已经成为新闻评论发展的一种趋势,需要我们加以研究,增强认识,以求保障新闻评论健康发展。 (三)新闻评论“微博化”的特征 新闻评论的“微博化”现象是指新闻评论的评论内容、评论形式等都受到微博的影响,具有微博的典型性特征,具有明显的微博烙印。其特征主要有评论话题的微博化、评论形式的微博化、评论互动微博化。 第一、新闻评论话题的“微博化”。微博关注的内容上到国家大事、时事政治下到民生百态、娱乐八卦,这些给传统媒体带来了丰富多样的新闻素材,传统媒体通过微博的使用可以弥补新闻素材时效性的不足,拓宽了媒体新闻评论的题材范围,使评论更加鲜活,更具说服力,也使得评论话题来源和价值取向趋向多样化。马年新年来临之际,又到了迎来送往的高峰,亲朋之间,同事之间产生了高额的红包费,当下年轻人纷纷在微博中抱怨承受不起,《那些躲不掉的“红色炸弹”》 从微博抱怨出发,来对这种现象进行剖析。评论话题来自微博,贴近生活,更容易让公众认可和接受;第二、新闻评论形式的“微博化”。新闻评论是一种表达观点,饱含情感,极具引导性的文体,其主要说服对象是普通大众。一篇好的新闻评论很多时候并不需要完善的逻辑论证,也不需要大段大段的摆事实讲道理,只需要引发大众内心的共鸣。而“微博化”新闻评论拥有短小精悍的篇幅、通俗幽默的语言、符合百姓阅读习惯、极富亲和力恰恰能够轻易得到公共的认可。例如2013年9月26日的《新闻1+1》针对“李某某案”评论“李某某,十年刑后望‘成年’”,短短一句话,引起了众多网民的共鸣,道出了公众对于李某某堕落的一种怜悯与惋惜,也展现了公众希望他在经历过此次教训后浪子回头,能重获新生;第三、新闻评论互动的“微博化”。微博的广泛使用,使得网民可以随时随地在微博网站上发表动态,而任何人都可以对其发表的内容进行评论,参与到互动交流中去。而对于新闻评论的发布,通过运用微博的信息即时发布功能,网民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到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情感;通过微博的信息回复功能发表自己对新闻事件的观点、态度。作者也可以通过网友的评论来更好的把握舆论走向,为下一步的舆论引导提供了支撑。在传统的新闻评论中,作者与受众之间缺乏沟通交流的手段,互动性较弱,而新闻评论“微博化”则可以实现受众快速回应,加强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交流,在交流中增强对事件的共识,扩大评论的舆论影响,从而使新闻评论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