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经》中各种诗的多种解读(2)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浅谈《诗经》中各种诗的多种解读(2)

纵观以上观点,笔者认为《关雎》较多的体现的应是青年人之间的恋情。本诗运用兴的艺术手法,以雎鸠的鸣叫,兴君子对淑女的爱恋;以荇菜的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以荇菜能够“采之”、“芼之”,兴淑女能够“友之”、“乐之”,融情于景,合为一体。 

2、《卷耳》:从“后妃之志”到夫妻间的思念

《毛诗序》记载:“《卷耳》,后妃之志也。” [8](P67)依据这个就可以把《卷耳》理解为是辅君求贤的意思,这是第一种理解。而杨慎《升庵诗话》概括《卷耳》的主题为:“盖身在闺门,而思在道途。” [9](P54)这句话就可理解为《卷耳》中的 “我”是指女子,“嗟我怀人”,这样就可理解为女子思念丈夫的情诗。但这种理解似乎弘扬了女性的美德,未免有些牵强,毕竟在那个年代,男子的地位高于女子。因此可以想象一下诗中的“我”是一路奔波颠簸的男子,驾车在大路上,看到路边的卷耳筐,想到自己的妻子,想到自己没有贤妻照顾的孤独之行,心中之愁苦,只能借酒来浇除。无奈人困马乏,道路艰险,所以才会有“我马痡矣,我仆瘏矣,云何吁矣”的感慨。诗中男子上山有马,有仆,饮酒用的是金罍,因此可以看出男子是非富即贵,这样就很难想象贵妇人亲自采卷耳的场景。相比之下,写男子看到卷耳筐,这样会联想到采卷耳的女子,就会想到自己善解人意的妻子,再回到现实,发现自己孤独在旅途中,这样的抒情流露的更加自然。

显然,第二种理解是比较合理的。卷耳是一种野菜,极其普通。从诗中描写的状况来看,卷耳筐怎么都是不满的,这样的不满筐其实反映的是无心采卷耳,心中的思念之深。

3、《击鼓》:从战士相约之辞到男女白头偕老

第一种,不离不弃的战友之情。《毛诗正义》:“契阔,勤苦也。军伍相约之辞,非室家之谓也。” [10](P155)表达的是士兵之间的战友情。第一章写出征之前,交代南征的背景和缘由,击鼓鼓舞士兵。《毛诗序》记载:“《击鼓》,怨州吁也。” [8](P79)也反映了这一点。第二章是写出征,“平陈与宋”即讨伐陈国与宋国,背井离乡,忧心忡忡。第三章,用设问的手法进行,战马走丢了,在古代的战争中,战马可以说是战士最重要的伙伴。让人惊喜的事,战马又找了回来,通过这里可以看出这只作战队伍的管理松散,军心涣散。第四章表达思想感情,战友们死生离合都要在一起,互相鼓励,互相陪伴。从这里可从侧面看出这首诗反映了对战争的批判。

第二种,生死不渝的爱情。“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朱熹《诗集传》:“成说,谓成其约誓之言。从役者念其室家,因言始为室家之时,期以死生契阔不相忘弃,又相与执手而期以偕老也。” [2](P17)这句诗也成了现代至死不渝的爱情的代名词。源-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由这两种主旨的理解可见,《击鼓》表达的无论是战士之情还是男女之情,都是一种至死不渝的感情。

4、《蒹葭》:从“刺襄公也”到秋水伊人之相思

第一种,是讽刺政治、求贤之说。《毛诗序》记载:“《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诗中描写之景清幽静谧,风景优美,自古以来,许多的能人隐士都喜欢在这样的地方隐居。宋代王质《诗总闻》:“秦兴其贤有二人焉, 百里奚、蹇叔是也。……所谓伊人, 岂此流也耶?” [11](P134)“伊人”指的是像百里奚和蹇叔这样的贤人。百里奚与蹇叔两人都是秦穆公时的贤臣。起初,百里奚是作为晋国陪嫁的奴仆的身份,在去往秦国的路途中逃到了楚国,秦穆公认为百里奚是个能人,便假装说他是秦国的逃奴,费劲千方百计把他赎回来,还尊他为上卿。可百里奚却推辞,他认为普天之下比他见识广的人比比皆是,他的义兄蹇叔的才学更是在他之上,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若秦穆公将蹇叔请来,他必帮扶左右。秦穆公是个爱才的人,便将蹇叔纳入麾下。秦穆公后来的称霸很多都归功于他们的辅佐。所以,这句话中的“伊人”指的应该是像百里奚、蹇叔之流的贤人。清人汪凤梧说: “《蒹葭》, 怀人之作也, 秦之贤者抱道而隐,诗人知其地, 而莫定其所, 欲从靡由, 故以蒹葭起兴而怀之, 溯洄溯游, 往复其间, 庶几一遇之也。” [7](P227)有才德之人归隐于世,沿着河流而居,诗人知晓了他的大概位置,却不知道具体位置,只能在河的对岸远远寻找,焦急眺望,想追寻,又路途艰辛,就沿着河流来回摸索,终是未能相见,看来这样相遇的机会遥遥无期了。 (责任编辑:qin)